【本報台北訊】國內博士就業愈來愈困難,教育部正著手研擬「培育博士計畫」草案,最快明年二月開始,除了核定員額減少一成,也將以「公費」概念,針對「人文社會」領域博士生,提供每月約三萬台幣獎學金,只要博士生提出「讀書計畫」就能競爭申請,希望減緩博士生生活壓力,並重點培育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頂尖人才。
由於出路受限,國內各大學博士班缺額逐年增加,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日前也批評,台灣這麼多博士,讓他「很感冒」。教育部近日則研擬各項培育博士計畫,其中將針對人文社會領域博士生,提供每月三萬元獎學金,希望改走「質精量少」的博士政策。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倪周華表示,國內博士生愈來愈少,尤其人文社會領域畢業工作不好找,就學期間也較難申請國科會計畫,多數須兼差。他直言,博士生做研究最需要的是專注,若分神工作,不是半途放棄學位,就是不斷延畢,結果畢業年紀太大,空有學歷頭銜,卻做不出有貢獻的研究。
教育部表示,平均每年博士畢業人數約三千五百人,其中人文社會領域占三成,約一千兩百多名,未來公費名額希望至少達三分之一,包含公私立大專校院博士生,只要提出讀書計畫就能申請。而公費計畫,每年經費至少一億,經費來源教育部則要和國科會再討論。
倪周華表示,現在產業都不用博士畢業生,原因在「品質不高」,若改重點培育人才,可增加博士競爭力;且教育部的「教育輸出」政策,遠程目標之一包含讓大學在海外設分部,屆時國內自行培養的菁英就能到海外任教。
此外,教育部司長黃雯玲也表示,現在流浪博士多,以去年畢業的三千八百名博士中,就有約二千五百名是沒有找到教職的流浪博士,因此教育部除了增加博士的「品質」,同時也做員額控管,明年博士核定員額也將比過去減少百分之十,以「質精量少」為培育博士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