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山上原住民,職業只有三種:農民、公務員與打零工。」從事社工超過二十年,「光原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陳雅楨這樣描述。二○○七年,她參加「若水社會企業創業競賽」,從二百多件參賽作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肯定。
成立結合著生態、脫貧、文化的「光原」,並沒有耀眼金主支持、大公司基金會做靠山,只由夥伴們抵押房子,自籌出一百萬資金,想用熱情為社會寫下標竿,「沒資源、沒能力的我們都能做,服務社會大眾絕對是容易的。」陳雅楨說,因農業風險高、天災環境變化大,小農幾乎無力承擔,再加上農民能抵押資產不多、借貸金額收益不足以平衡銀行手續成本,銀行幾乎不願意貸款放貸農民。
於是,「光原」開辦小農貸款,滿足農友借貸需求、分攤種植風險。以微型貸款方式,提供有機耕作資材購置以及農耕機具購買。陳雅楨認為,「不只是貸款,也是信心、責任與分享之意。」
陳雅楨很開心說,「信德基金」目前約略已貸出近四百八十萬,而「瑪納」班員的還款情形也相當令人振奮,如有機茶葉班班長即透過基金借款三十萬元,收完兩季茶後已還了三分之二。由此也證明,只要提供予適當的協助,偏遠弱勢者也能倚靠自己站起來。
社會資源挹注是部落培力的後盾,但原住民的主體參與才是傳承關鍵。當田地與家園等生活經濟終能穩定,鄒族特有的語言、文化詮釋權教育、傳統技藝與儀式風俗,更是不能斷裂。用社會企業盈餘繼續推動原住民部落文化的保存,找回部落傳統與生活脈動,是「光原」與「瑪納」的衷心企盼。
陳雅楨認為,社會企業並不是在營餘之後投入公益,而是在每一個過程注入社會價值。因此「光原」股東會上雖免不了損益討論,但更多時候關切著:如何增加農民收益、如何幫助無法立足的小農?「光原」將社會的每個人都視為股東:「幸運的是不必為股東最大收益費心。」但每次被追問:「社會企業利潤點多寡?」反而疑惑著,「為什麼沒有人問起,社會企業的內在價值能量?」
社工出身,陳雅楨總是自謙能力不足,一步一腳印只是彰顯「天主的大能」。過去面對只想賣資財給農民的短視者,也遇過通路商、技術支援者、資金挹注者毀約終止,既然放遠目標,就且戰且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