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本月初在北京召開,為期四天的會議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核心議題,最後的決議將作為推動未來五至十年大陸體制改革的張本。
新華社評論指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象徵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而北京領導人更表示,這一輪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其成敗勢必牽動全體中國人,甚至於全球人民的命運。連續一周以來,各國重要媒體也多以顯著篇幅廣泛討論此一會議,並給予高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正如同《人民日報》所預警的「深化改革可能是一條難走的上坡路」,我們依稀記得當一九九三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方向,決心走向市場經濟的同時,曾不得不一再強調要「堅定維繫一黨專政體制」,以「政左經右」的兩手路線來平息內部爭議,俾使新的改革方案得以逐步落實,進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由此可知,在中國大陸進行現代化改革,除了需要一隻強有力的推手,還必須面對舊勢力反撲以及共產主義政體框架的牽制,絕非易事。
更何況,在過去長達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固然工商、金融、科技、文化等各項產業應聲而起,國民生產總值與平均所得雙雙上揚,造就了舉世矚目的「大國崛起」現象,但是囿於其既有政經制度的過時落伍與種種缺失,如今的大陸社會反而陷入經濟增長減速、轉型升級遲緩、物價房價飆升、貧富差距懸殊、特權貪汙腐化的另一個困境,致使民怨激升、抗爭四起。這一得一失之間的矛盾,迫使中共當局積極發動新一波的革新措施,卻又同時成為發動革新之前必須未雨綢繆和深思熟慮的課題。
不論如何,擺在眼前的「全面深化改革」無疑是一樁艱鉅且繁雜的工程,其中輕重緩急的優先順序尚難窺端倪。一般以為,首要之務,也可能是最困難的部分,應屬徹底移除黨政權貴、國有及壟斷企業和各級政府部門的不當既得利益。例如:政府職能轉變或土地改革,涉及公部門的放權讓利或損及地方特權人士與土地所有者的巨大收入;至於特許行業開放民營牽連更廣,一旦當局對於包括鐵路、能源、電力、電信、金融等為公家所壟斷之企業放低准入門檻,必然對迄今占有大陸股市權值七成以上的國有企業造成強大衝擊。中央若以改革之名強力衝撞現有資源分配結構,其後果如何,委實無法逆料。也難怪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改革形容為「難啃的硬骨頭」。
不過,雞骨頭雖硬,習近平的脾氣似乎更硬。面對顯而易見的阻力,這位個性堅毅剛直的「老陝」在十月間舉行的APEC會議上鄭重宣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便在於當政者改革創新的決心與能力。」一言既出,舉世矚目,也在億萬老百姓心底點燃起熊熊的希望之火。畢竟,一個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建立在它的公平合理的基礎上。
基於三中全會在政治改革上著墨不多,僅限於小範圍的司法改革及反貪腐,有人失望地表示,只顧經濟而沒有政治體制上的變革,如同一個人獨腳而行。話雖如此,以當前中國大陸政治生態之複雜,民主程度之低落,社會積弊之深重,公民素養之欠缺,相信任何一項革新計畫都難逃重重阻難,但也都值得人們寄予祝福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