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尤聰光
【本報台東訊】隱身在台東縣卑南東興村山區內的「東興發電廠」,是全台最迷你的水力發電廠,四周環山圍繞,風景幽美,且要通過一百公尺長老吊橋,才能一窺古董電廠的神秘面紗,東興發電廠現在轉型為觀光電廠,持續見證台灣電力史。
東興發電廠原名是「大南發電廠」,但大南村在民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之間,接連發生水、火災,造成死傷逾百的災害,當地魯凱族村民認為「大南」音似「大難」不吉利,六十八年將村名改為「東興」村,電廠也順應村莊將大南電廠改為「東興電廠」。
台電台東區處經理陳益商表示,東興發電廠是在電廠大南溪上游處蓋攔河壩,開鑿一條長達二百八十三公尺的隧道引水,利用高度落差,推動兩座古董級的渦輪來發電,這兩座發電機加起來每天可產生八百千瓦,等於是八百度的電力,可提供近八百戶的民生用電。
陳益商驕傲地說,日據時期到台灣光復初期,東興發電廠供應全台東市所有電力,加上大南溪水量穩定,發電從未停機中斷過。電廠占地二公頃不到,是全台最小的電廠,產生的電力改併到配電系統裡。
但隨著核能發電快速發展,這座曾是台東主力發電的東興電廠,十年前差點被台電裁撤掉,台東縣政府得知,認為這座一九四一年由株式會社興建的發電廠,別具歷史意義,九十四年縣府把它登錄為「歷史建築」列管保護。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所引起的核能電廠輻射外洩災難,讓這座古老水電廠再被重視。
而為了順應能源政策,及地方觀光發展,台電目前將東興發電廠改以自動控制系統來運作管理,也轉型為預約性質的觀光及教育電廠,除讓民眾有機會一窺認識其神祕面紗外,也讓這座有七十二年歷史的老電廠,持續見證台灣電力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