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五百年前至兩千年前/台東卑南報導】台東卑南山下有一個大型聚落(今台東縣卑南鄉卑南遺址),擅長製作精美玉器,居民喜歡戴玉,甚至用玉陪葬,已發展成為著名的「玉市」。
本社記者前往採訪,發現此一聚落面積竟然超過三十萬平方公尺(三十餘甲)。這裡的房屋以南北向、一排一排蓋得非常整齊,每棟房屋則坐西朝東,面向海洋,還有前庭後院。房屋的建材有石板、木材、竹子、茅草等。
這裡的居民主要以狩獵及農耕為生。他們在山上獵豬,在平地捕鹿,較少漁撈。他們已發展農業,以山田燒墾(焚燒土地上的草木作肥料)種植小米、旱稻。
他們也擁有成熟的工藝技術,不但製作堅固、實用的石器、陶器,作為獵具、農具及各種生活用具;還會製作講究美觀的玉器,作為裝飾。
在這裡,本社記者看到幾乎每個女人都配戴美麗的玉飾,也看到幾位專門製作玉器的工匠,正在打造戴在頭上、耳朵、頸部、胸前、手腕、手臂等的各種玉飾。一位工匠說,這裡的人都愛玉,最近有一種耳飾,兩個人並立、頭上頂著一隻雲豹的造型(人獸形玦),最受歡迎。
這裡的人相信有靈魂,所以重視喪葬,死者被放入石板棺,並以生前喜歡或常用的玉器、陶器、石器陪葬,埋在房屋的底部。
編按:根據考古學家研究,「卑南文化」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卑南遺址是台灣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遺址(遣址上已設立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也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貓頭鷹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