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英國調查顯示,蘇格蘭和英格蘭多數選民贊同各自獨立。英國政府向來苦於蘇格蘭鬧獨立,但近年英格蘭民族主義思潮日盛,這次調查有近半的48%英格蘭人希望脫離英國。同時,16%英格蘭民眾認為自己是「英格蘭人,而非英國人」;同樣,26%蘇格蘭民眾自認是「蘇格蘭人,而非英國人」。
英格蘭人、英國人有何差別?實際上,「英國」國名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或英國(Britain)。要注意,英國是Britain,不是England(英格蘭)。除了英格蘭、蘇格蘭,英國疆域還包括威爾斯、獨立烽火不斷的北愛爾蘭。威爾斯,雖然獨立意識不若蘇格蘭、北愛強烈,但他們同樣會告訴你,「我是Welsh(威爾斯人),不是Englishmen(英格蘭人)」。
1995年有部電影「山丘上的情人」,原片名是「登小丘而走下山的英格蘭人」(The Englishman who went up a hill but came down a mountain),講的是1917年一次大戰期,威爾斯南方小鎮的故事。劇情的關鍵是片名中「丘」與「山」,這與民族意識相關。
丘是hill,山是mountain。當時英國把一千呎以下的「隆起土地」稱為丘,一千呎以上才是山。小鎮視為精神象徵的富農加魯山(Ffynnon Garw),經重新測量為984呎,差了16呎,所以將在地圖上降級為「丘」。
降級如同恥辱。於是村民發起造山運動,故事就這樣展開:他們挖土運到「丘」頂,逐步墊出一個土墩。休葛蘭飾演的英格蘭測量師被感動,走上「丘」,見證威爾斯人的壯舉,然後「下山」,宣佈新的測量結果:這是一座山。1922年新地圖出版,標明山高1002 呎。很快的,小鎮每家都有了一份。
從倫敦前往威爾斯,路旁盡是圓圓矮矮的饅頭丘陵,進入威爾斯後,山勢陡起,氣勢磅礡。英國第一高峰本尼維斯山在蘇格蘭,高1344公尺,第二高峰史諾頓山在北威爾斯,海拔1085公尺。雖然都不高,但都足以讓蘇格蘭、威爾斯睥睨英格蘭。
電影中的富農加魯山,實際是嘎斯山(Garth Mountain),小鎮是斐儂塔夫(Fynnon Taf),在威爾斯南部。威爾斯的山脈多在北部,南部多平原,嘎斯山傲視平原,被小鎮居民視為「威爾斯第一山」(the first mountain in Wales),也不是沒道理。
一千呎有多高?是330公尺。台北的一○一大樓高508公尺。看到這裡,你可能開始瞭解:「丘」與「山」的高度區別,為什麼只是一千呎。而英國人長期到海外登山,正因為英國地形低緩,「山」不多、不高。
威爾斯人≠ 英格蘭人
威爾斯與英格蘭的愛恨情仇,如歷史一般綿長。威爾斯的自然景緻、風土民情及語言文化,都與英格蘭不同,現在還保有自己的國旗。威爾斯人自認是塞爾提克人後裔猁猁英國最古老的民族;六世紀後,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稱他們為威爾斯人(the Welsh),意思是「陌生人」或「外國人」,這對威爾斯人的自尊是很大的傷害。
1284年,威爾斯被英格蘭合併,英皇室為強化認同感,便將皇儲封為威爾斯王子,成為繼承法統規則。今天的查理王子稱為威爾斯王子,就是這個緣故。
從歷史角度來看「山丘上的情人」,導演真正要呈現的不是「丘」與「山」的高度標準,而是威爾斯的自豪感。看看這樣的景象:兩個英格蘭人(測量師)猁猁甚至可以說就是外國人,大剌剌來到威爾斯小鎮,宣告:你們的mountain只是hill。這對小鎮的威爾斯人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戰爭帶走了(徵召)我們的男人,現在,『我們的山』又要被降級為丘;當男孩們從戰場歸來,怎麼啟齒告訴他們:你們在遠方與日爾曼人對抗時,英格蘭人來帶走了我們的山。」電影試圖表達「我們的山」背後的意義,它是身分認同的肚臍,而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對象。「那是一座山,不管實際到底是不是。」小鎮的威爾斯人非常肯定。有這座山,沒這件事
電影受歡迎,也為小鎮吸引潮水般的旅客,他們攀上嘎斯山,沒有失望,的確有個隆起的土墩。「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登山者興奮地說。
導演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 Monger)是不是這樣認為?他也是原著小說的作者,就在小鎮出生,從小聽祖父和其他老邁村民講過這個傳奇。「故事來自一個真實的地方,沒錯,是有這座山,但故事卻不是事實。」
歷史學家說,山上的土墩是青銅器時代中期的古墓,約西元前2000年,與山的分類無關。但電影迷不理會,繼續踏上土墩。1999年,歷史學會不得不在山頂豎立告示牌:「休葛蘭電影中的故事不是真實的。」他們擔心真正的珍寶受損,因此警告旅客,破壞古墓將面臨兩年牢獄之災。
電影放映十年後,根據2005年調查(下表,威爾斯文),嘎斯山又「長高」了,最新高度是307公尺(1007呎),道道地地一座「山」,不是「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