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電視新聞中傳來緬甸的消息,她從廚房走到客廳,閃閃的眼睛裡揉滿了心疼,是一雙母親的眼睛。
在醫院裡,她看見並且抱住一個個因槍擊而滿身是血的學生,難以置信的眼睛裡,充滿了無措的憤怒,那是一雙母親的眼睛。
當宣導和平時,她發現台下的人們被士兵抓走、無情射殺時,眼中泛出心碎的淚光,那還是一雙母親的眼睛。
當她站在槍桿子的威脅前,無畏的閉上眼睛,仍是一雙母親的眼睛。
邁向民主,在煎熬的土地上開自由的花,要有多少膽識和犧牲?為何民主,是血的洗禮才能完成?
盧貝松的《以愛之名》,默默帶出這名女子的慈悲與母性,用一種母親的心,想要撫平這塊土地上的傷痛,即使被軟禁近二十年,這位母親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緬甸。
如此的拍攝手法,印證了女主角曾說過:「我並沒有做出任何特別的事,只是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而非犧牲。」是選擇,而非犧牲;是盡責,而非偉大。以愛之名,是的,以一名母親的愛。
這樣的一位「母親」,讓我心疼得滿胸臆都是淚,她原可以是一名平凡的母親,只照顧自己的先生和小孩;卻「選擇」成為另一種母親,堅持人民應該要有幸福,自己承受危及生命的種種待遇。
我頂禮她的選擇,敬佩這樣的堅持,她是緬甸的母親——翁山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