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張盛和日前在國民黨中常會對國家財政進行專案報告。張盛和表示,我國目前負債比重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十八點六,距離法定債務上限百分之四十點六,只剩百分之二空間。
馬英九總統卻語出驚人表示,很多國家都在百分之六、七十,甚至超過百分之二百,「人家都活著好好的」,所以很多人建議他不要怕,可以「多借一點」,「人家能,我們為什麼不能?」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馬總統雖是哈佛法學博士,但財政學觀念不見得是最準確。
政府施政是延續性的,國家當前面臨寅吃卯糧、舉債破表的財政收支困境,不能全怪馬總統和他的執政團隊,但馬總統執政至今對矯正財政收支失衡趨勢惡化顯然不當回事,對國庫債台高築,債務赤字如雪球般愈滾愈大,同樣難辭其咎。
我國預算收支法令中對於公共債務的定義比其他國家寬鬆許多,所以我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多年來實際累積之債務數字,遠比帳面上的數字更驚人。
我國無法參加國際貨幣基金(IMF)等組織,所以自身的財政收支健全相當重要。若我國金融或財政出問題,沒有任何國家會伸出援手。那就是為什麼我國舉債上限這麼定的原因。
馬總統身為元首應該比許多民眾更清楚當前國家財政收支處境。當中央或地方政府歲入有一大半用來支付軍公教薪俸人事費、清償債務支出與公債利息,政府哪還有錢從事新的建設呢?
李慎之(台北市/前國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