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生魚片是許多饕客的最愛,但是負責撈捕的漁工,卻得只能住在擁擠、狹小的空間裡。圖/綠色和平提供
東港生魚片是許多饕客的最愛,但是負責撈捕的漁工,卻得只能住在擁擠、狹小的空間裡。圖/綠色和平提供
【本報台北訊】生態保育組織綠色和平昨天發布《失控的生魚片戰爭》報告書及三部影片,揭露生魚片從漁船捕撈、貿易、進入市場到消費者嘴裡,產業鏈中的許多弊端。綠色和平直指,過度捕撈與非法作業,嚴重破壞海洋生態,更讓漁工超時工作淪為海上奴隸,產出「血汗生魚片」滿足饕客。
綠色和平指出,生魚片最受歡迎的鮪魚,包含有黑鮪、大目鮪、黃鰭鮪,通常是以延繩釣方式捕撈。但根據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去年底發布的資源評估報告顯示,太平洋黑鮪魚數量從一九五二年至二○一一年已減少百分之九十六點四。而提供全球主要鮪魚來源的中西太平洋,包含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等魚種,都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紅皮書中,若持續捕撈,將有絕種危機。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指出,台灣在中西太平洋擁有逾一千五百艘延繩釣漁船,每年捕撈近十七萬噸,世界第一,全世界平均每三片生魚片,就有一片來自台灣。
顏寧表示,在漁獲愈來愈少的情況下,漁船出海作業的時間不但延長,為了減低成本,作業環境也更加的惡劣,讓漁工淪為海上奴隸,過去十年有四十名台籍船長及幹部遇害。
顏寧建議漁業署應在十二月召開的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中支持保育方案,並主動減少漁業規模、打擊不法漁業。貿易商也有責任確保生魚片來源符合永續標準,並保障海上作業勞工的安危與權益。
對此,農委會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南方黑鮪魚的捕撈數量已減量一半,且大西洋大目鮪的資源在各國資源永續的理念下,資源已經穩定恢復中,這些對於海洋資源保護,成果國際上有目共睹。
沙志一也提出,台灣參加各項國際性漁業區域性組織,每年這些組織都會增加技術委員會,檢視每個國家是否遵守相關漁業捕撈規定,否則將會被提報大會,列為黑名單,但連國際區域性組織內,也都沒有發生惡意捕撈、濫捕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