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曾有過輝煌的經濟起飛,同時構建了華人世界第一個民主社會;但是十餘年來,台灣像溫水中的青蛙已逐漸失去力道。一個社會出現問題是常態,不能解決問題才是病態。
台灣現在應當設法在兩岸對等、尊嚴、透明的大原則下,加快與大陸交流、合作、整合,讓「台灣蛙」再現活力,勇敢而自信地跳上第二大經濟體的肩膀。
此刻儘管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地區性的衝突時隱時現,但大中華地區(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在世界舞台上的經濟實力已是僅次於美國;這是中華民族二百年來輝煌的時刻,可以「中華興起」來描繪這段歷程。
「中華興起」的關鍵原因是,當各國面對全球化的巨大衝擊時,大中華經濟圈(簡稱中華圈)一直在善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不斷地在做調整。
當資金、科技、商品、勞務與人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國界,尋求市場時;中華圈加快了改革開放與資源整合。
當國際間不再以擴張領土占領市場,而以產業版圖展示跨國競爭力時;中華圈以優勢的生產因素,發展產業、拓展外貿、吸引外資。
當決定全球競爭優勢的,是教育產生的「知識」與企業推動的「創新」時;中華圈在急起直追,產生了從矽谷、台北、北京、香港大量的人才移動。全球化帶來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與新的商業模式。
近六年全球經歷了二次經濟衰退;在眾多經濟體遍體鱗傷中,大中華經濟圈的表現相對地穩定,甚至主導了復甦的力量。我們要謙卑地提醒自己:所得的增加是經濟發展的過程;幸福的提升才是真正的目的。換一個說法:「現代社會」是指「所得」不斷地在上升,「文明社會」是指「幸福」不斷地由人民共享與分享。
「幸福經濟」可以用各種指標來探討。《遠見》民調中心首先自二○一二年第一季後,每季發表「台灣幸福感指數」,其中包括四個層面:經濟所得、社會連結、生活滿意與健康狀況。
從一般人民到社會精英,「幸福感」可以是:
情況一:孩子有書念、畢業有工作、中年變小康、退休有保障。
情況二:社會上充滿自由、平等、正義;有創意、想創業、肯創新的人能有機會去嚐試。
情況三:在市場機制主導下,人人有成功,也有失敗的可能,但貧富與地區間的差距不能太大,弱勢與低所得要得到照顧。
散布在全球的華人企業領袖,最擅長的就是創造幸福的「軟實力」:傳統產業的提升、服務業的創新、科技業的應用、綠能的研發、文化產業的開拓、天人合一的思維、家庭倫理的推廣等。這些全是廣義的人類幸福的追求範疇。
《遠見雜誌》剛於二周前公布的民調,如「兩岸對等談判」、「簽訂和平協議」、「服貿協議」、「兩岸領導人會面」,正面的支持都超過負面的意見。大家不能低估台灣民眾的理性態度,不能忽視民眾冷靜的判斷。
星雲大師送過二幅字給兩岸領導人。送給習近平國家主席的是「登高望遠」;送給馬總統的是「曲直向前」。「登高望遠」,大陸就能看到各種機會;「曲直向前」,台灣就能創造各種可能。這是何等的大氣魄、大格局、大選擇。這也正是馬總統在雙十國慶談話中所指出的:共同尋找出路與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