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許多人把深海魚當成養生佳餚,但北榮毒物科醫師吳明玲提醒,長期過量吃深海魚者,血液與頭髮汞濃度均偏高,有一名三歲女童血汞超過世衛標準的四十倍。
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昨天舉辦「國際中毒診斷與救治研習會」,吳明玲報告「食用魚類造成的汞中毒」,研究期間從二○○七年到二○一一年,收案門診的三十一名患者,都長期攝食魚類,特別是深海魚,檢驗血液及髮中汞濃度偏高。
其中六人汞中毒,成人則有記憶力減退、心臟疾病;六名孩童出現過動症、發展遲緩、說話不清楚、不專心、脾氣暴躁、過敏性鼻炎等問題。
吳明玲說,其中有一家五口,四十一歲媽媽健檢時發現血中汞濃度偏高,且有甲狀腺腫、長期慢性疲勞等問題,轉介到北榮就醫,起初評估數值還在容忍範圍,提醒她盡量不要吃鯊魚、旗魚、鮪魚等深海魚,過一陣子再回診追蹤。
後來這名媽媽帶著全家人到北榮檢查,沒想到一家人血汞及髮汞均偏高,尤其五歲男童,血汞高達九十八點五ppb、髮汞三十七點三五ppm,遠超出世衛認為理想的五至十ppb、一ppm,先前已被診斷為過動症;三歲女兒血汞更高達二百零五點七ppb,為理想值的四十倍,有明顯語言遲緩、不明原因腹痛,均屬於汞中毒。
吳明玲疑惑,媽媽都說盡量不挑選深海魚,為何數值還那麼高?詢問下發現,這名媽媽認為孩子吃魚會變聰明,因此,每天兩餐一定會準備魚,且多數為海水魚。雖不是深海魚,但長期且過量吃,汞中毒機率仍高。
另一名男性三十五歲,經常手抖且婚後多年不孕,檢查發現,患者的頭髮汞高出正常六倍、血液汞濃度高兩倍,血中鉛濃度也高,患者自述一周吃三至四次深海魚,特別是旗魚、鮭魚生魚片。
吳明玲說,國際文獻曾報告汞與不孕有關,不過患者鉛濃度也高,鉛的確會讓精蟲品質降低,而其手抖等神經症狀確實與汞有關。這名患者後來改每周吃一次魚,並勤做促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增加新陳代謝後,檢測血汞及髮汞的濃度都有改善。
深海魚汞汙染量高,吳明玲建議每月最多吃一次,每次限量八十至一百公克,幼兒及孕婦應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