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就業考量,近幾年報考研究所風氣大盛,國內研究所已超過兩千五百所,報考人數每年突破四十萬人次,考試報名費一年超過五億元,龐大的「商機」成為著名大學「搖錢樹」,據調查資料顯示,各校盈餘均高達二到四成,各校一年動輒數百或上千萬元入賬。
多年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公教人員多年未調薪,但大學學費年年喊漲,要栽培一位大學生愈來愈困難,更遑論中低收入戶,而考研究所還需花錢進補習班,同時報考三、四所或更多不奇怪,報名費、住宿費、車資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有的大學懂得生財之道,「技術性」分兩階段甄試,刻意增加備取名額,增加報名、甄試費的收入,分明吃定大學生。
教育部曾表示要以研究所「聯招」方式,幫家長、學生節省報名費,也避免考生奔波赴考之苦,但問題是,各大學科系儘管類似,但各研究所特色不盡相同,難以全國統一命題方式,招收到符合各研究所特質的研究生,教育部立意良善,但恐怕須從長計議。
反倒是報名費變成各校的「搖錢樹」,報名費怎能變成各校的「私房錢」?取之於考生,當然要用之於學生,招生的成本費用應透明化,上網或公布讓家長、學生檢驗,教育部更有權「了解」各校的報名費使用狀況,不能縱容各校坐收報名費的暴利。
劉瑞玲(南投市/教師)
推甄、申請費該降低
報載,國內大學研究所報名費一年超過五億元,盈餘高達兩至四成,等於變相謀取暴利,筆者認為,各大學推薦甄試及申請的費用,更是龐大的暴利。
現行大學推薦甄試,每一名學生可以由學校推薦一所學校的一個學系,個人還可申請五個學校的五個學系,一個學系的費用平均為一千元,如果推薦甄試、申請六校六系,就要花六千元,這對一般家庭是筆不小的負擔。
目前景氣低迷,失業人口大增,而且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一般家庭都苦哈哈過日,呼籲各大學應該降低費用,不要再剝家長、學生的皮;教育部也該重視此一問題,不要任由大學謀取暴利。
陳宏煇(台北市/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