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歲的挪威醫生畢嘉士在台灣行醫超過三十年,對台灣小兒麻痺有重大貢獻,昨天發表新書《奇醫恩典》,記錄行醫歷程。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挪威籍醫生畢嘉士在台灣行醫超過三十年,照顧眾多痲瘋病患、小兒麻痺患者,無私奉獻,令病友難忘;所有點滴與歷程,紀錄成書,充分表現對生命的奉獻。
《天下》雜誌出版的《奇醫恩典》一書,記錄畢嘉士在台行醫的故事,昨天在台北市舉行新書發表會。畢嘉士一生以醫療宣教士為職志,不但是屏東的「榮譽縣民」,也是「醫療奉獻獎」得主。
畢嘉士民國四十三年來台,服務於台北樂生療養院。當時台灣社會醫療資源匱乏、缺少醫學知識,痲瘋病患落入被驅逐、隔離的命運。畢嘉士當時引進外國醫療技術,幫助院內病患,給予病患人道對待。
樂生院民吳西梅回憶,民國五十一年遠到高雄進行手術時,深受畢大夫照顧,至今仍謹記在心。而畢大夫曾經用嘴為院民吸痰及輸血給病患的故事,也令院民無法忘懷。
畢嘉士離開樂生療養院後,前往屏東地區服務,發現南部有更多需要幫助的病患,於是開始積極募集當地資源,創立屏東基督教醫院。
民國四○、五○年代,小兒麻痺爆發大流行,因台灣缺乏小兒麻痺手術技術,畢嘉士邀請美國外科醫生來台,除了替病患治療,並傳授小兒麻痺外科技術給台灣醫生。
畢嘉士更引進小兒麻痺疫苗,控制台灣小兒麻痺病情。更成立台灣首座殘疾兒童中心「勝利之家」。
畢嘉士表示,當時的小兒麻痺病患受到生理因素與家庭經濟因素影響,無法好好讀書,希望提供不同層面的幫助,讓病患能夠好好接受教育。
民國七十三年退休返回挪威的畢嘉士,照顧過數千名痲瘋病患與一萬多名小兒麻痺患者。他在《奇醫恩典》中,利用文字紀錄三十年來在台行醫的歷程,展現出對生命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