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九月物價報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百分之三點一,高於經濟學家預估的百分之二點八及八月的百分之二點六,進入百分之三的通膨警戒區,逼近官方百分之三點五上限目標。數據顯示,九月CPI遠超預期,同比漲幅創七個月新高;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年減百分之一點三,連續九個月呈下降勢頭。CPI上升主要受到食品和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帶動。
統計局指出,九月分CPI總水平同比上漲百分之三點一。其中,城市上漲百分之三,農村上漲百分之三點三;食品價格上漲百分之六點一,非食品價格上漲百分之一點六;消費品價格上漲百分之三點一,服務價格上漲百分之二點九。一至九月平均,CPI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二點五。
九月分CPI總水平環比上漲百分之零點八。其中,城市上漲百分之零點八, 農村上漲百分之零點八;食品價格上漲百分之一點五,鮮菜價格上漲百分之六點七,鮮果價格上漲百分之五點四,蛋價格上漲百分之七點一,非食品價格上漲百分之零點四;消費品價格上漲百分之零點九,服務價格上漲百分之零點五。
大陸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分析,九月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月增率繼續擴大,年減率進一步縮小,顯示市場需求趨於活躍,宏觀經濟繼續穩中有升。
九月分CPI翹尾因素(tail-raising factor)為零點八個百分點,比八月分減少零點三個百分點。
新漲價因素和翹尾因素增減相抵,淨增加零點五個百分點,因此九月分CPI年增率比八月分擴大零點五個百分點。
余秋梅表示,九月分CPI年增率中的新漲價因素增加較多,體現在CPI月增率百分之零點八,原因來自多方面;其中,食品價格月增率增加較多,既有中秋節、「十一」長假等節日因素,也有季節性因素,還與部分地區旱澇災害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昨天在北京發表大陸經濟形勢二○一三年秋季報告,預估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百分之七點七,增速與去年持平。
這份報告同時預計大陸二○一四年GDP成長約百分之七點五,「繼續保持在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