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昱(義守大學應日系創系主任)
我們日常的情緒,常會受外界的影響而產生心情好、或「茶不思、飯不想」,是哪個念頭在作怪呢?
「思」為造作之意,即對境審慮而引起心、心所造作之精神作用。相當於現代語中所謂的「意志」或「思想」,凡意志之活動稱為思業;已發生為行為者,稱為思已業。當心起時,必有「思」的作用,是為身、語、意三業的原動力。因為面對一件事情,思考作,或不作;是善惡的分歧處,所以是形成造作身、口、意三業的本源。
蕅益大師的《百法直解》云:「思者,令心造作以為體性;於善惡無記之事役心,以為業用。」
「思」心所能命令「心 」去作籌畫、謀略、思考、衡量等行為,為其「體性」。考量之後對著善事造作善業,對著惡事造作惡業,對著無記性的事(非善非惡)造作無記業,是為「思」的作用。眾生以飲食維持生命,飲食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段食,將食物分段,如餅、飯、粥、油、糖、蜜、魚肉、乳酪、薑、鹽等等,以鼻舌分分段段吞食,以此長養五根四大。觸食是以接觸喜樂的事物,而長養身體,如人觀戲終日不食,也不感覺餓,也有人因為工作太過投入而廢寢忘食。因他以接觸為食。
思食,以第六識思惟所愛欲的境界,心裡充滿希望,也能資養身體。例如有人處在飢渴狀態,想到某地備有飲食,心裡充滿希望,身命得以延續。又有人很渴時,望梅樹結滿梅子,口中生津即望梅止渴!
《正法念處經》云:魚龜鱉卵「若母憶念,則飢渴,身命增長。」
魚、龜、鱉等,到陸地生卵,以細沙掩覆,再回到水中。那些魚龜鱉的卵,只要思母不忘,便不腐壞。這些卵,若不思念母,即便腐壞。
佛在《正法念處經.畜生品》說,觀察「思食」的眾生,是造了何種業力,而受思食的業報呢?如赤魚的幼魚、螺、、蛤等貝類的卵,就是以「思食」為飲食。假若牠們的母親憶念這些幼子,幼子不會飢渴,身命得以增長。這些眾生是造作何種業因,而生為魚、螺、、蛤?
在過去生,這些眾生,瞭解因緣果報,曾經答應要布施財物,並告訴布施的對象:「半個月後,或一個月後,我必當布施給你財物、飲食,金銀等。」貧苦的人,聽到有人要布施錢財給他,心生歡喜,並美言讚嘆。貧苦人日日盼望著時間快快到來,半個月或一個月後,貧苦人來到這人家,這個人竟背信,不願布施貧人。這樣背信的惡人,命終之後,墮落到「憂喜地獄」之中,受盡苦報。待地獄苦報受盡後,再生到畜生道中,幼卵就是以「思食」為食。因他前世曾答應布施,貧苦人因此心生歡喜,最後卻希望落空。由此因緣,若生到人道,會成為人家的奴婢,受前世果報。
佛言: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謂之聞思修三慧。古人說「凡事三思而後行」可見「思」心所的重要,明辨,慎思、篤行,思的力量相當強大,影響的範圍也廣。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思成佛可成佛也!
世路風霜,「思」吾人鍊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思」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思」吾人修行之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