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心臟、能呼吸… 生化電子人 誕生

 |2013.10.13
1518觀看次
字級
蘇黎世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梅爾與以他為藍本的生化電子人在紐約市合影。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還記得七○年代紅透半邊天的電視影集《無敵金剛○○九》(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嗎?男主角因受傷,被植入某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造器官,頻頻為國建功。現在,工程師們利用人造器官、肢體和其他身體組織,成功組裝出會呼吸、說話和走路的逼真生化電子人(bionic man),十一日在紐約國際動漫展公開亮相。

史密森尼頻道本月二十日晚上九時將播出紀錄片《不可思議的生化電子人》,描述這些工程師如何利用人造腎臟、血液循環系統,乃至植入式電子耳和視網膜等組件,打造能實際運作的機器人。

主持這項計畫的影子機器人公司主管沃爾克(Richard Walker)說,他們利用全球各地十七家廠商提供的組件組裝生化電子人,這顯示醫學已有極大進展。

他說,這具機器人身高六點五呎,擁有大約六、七成真人的功能,能在助步機協助下走動、坐下和站立。它配置的人工心臟,能夠利用電子幫浦跳動和促成人造血液循環,像人類一樣輸送氧氣。它也用植入式人工腎臟,取代現代洗腎機。

可是,這組機器人距供人體使用還很遙遠。例如,它的人工腎臟只是原型產品;也還欠缺許多重要組件,沒有消化系統、肝臟或皮膚。當然,它也沒有腦子。

這個生化電子人是以蘇黎世大學三十六歲的社會心理學家梅爾為藍本。梅爾天生就沒有左下臂,裝配了生化電子義肢。他說:「我們希望顯示科技能為因意外事故或生病、失去鼻子或其他肢體的人,提供漂亮的義肢。」這項實驗總值約為一百萬美元(約台幣兩千九百三十八萬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