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負責養護東北角台二線濱海公路的公路總局第一養護工程處景美工務段,去年打造全台省道第一條生物廊道,白鼻心、食蟹、麝香貓、蝙蝠等各種動物現蹤,至今十一公里範圍內已擴充到八條廊道,實踐另類的公路正義。
為了減輕公路對生態的衝擊,各工務段會設置告示牌提醒車主,或邊坡養護導入生態工法。台二十六線墾丁地區每年八月是陸蟹入海產卵高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和楓港工務段配合封路,保護陸蟹媽媽過馬路。
南投塔塔加台二十一線新中橫公路往台十八阿里山公路方向,有一條繩梯搭建的「獼猴天橋」,早期是為了讓獼猴攀爬過馬路,避免被車撞,不過信義工務段長陳俊彰說,當地車少人多,猴子大多大剌剌走在馬路上,幾乎沒聽過獼猴車禍。
台二線濱海公路因砂石車多又疾,景美段利用道路下排水箱涵改造為生物廊道,初期擔心動物不走,成了「蚊子通道」,而今各類動物一一現身,工程人員每天最期待聚在電腦前觀察拍攝到什麼新物種,拿著圖鑑興奮比對,還會將足跡拓印保留建檔記錄。習慣了之後,動物們反倒像是定期造訪的「好厝邊」。
今年颱風頻仍,動物通道出入口也遭沖刷「坍方」,擔心路斷了動物找不到回家路,工程人員幫忙以石頭架設「無障礙通道」,並將動物通道納入例行巡檢作業項目,一發現高差就回填、阻斷就清除,今年規畫在台二丙線打造新廊道,守護當地藍腹鷴、台灣藍鵲。
工程司朱木山說,每當看到食蟹家族出入覓食,都覺得幫小動物「畫斑馬線」超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