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真正的「往生」,絕非避諱死亡的「婉辭」,而是具有實質意義與內涵的「動詞」
就如同「死亡」一詞,可以有三種意涵的用法,可以用作「名詞」,如英文的death,可以用作「動詞」,如英文的to die,也可以用作「動名詞」,如英文的be dying;「往生」一詞亦然。
除了如前文所述之外,在此我還要鄭重地強調,「往生」的真正意涵,絕對不是避諱死亡的「婉辭」,或者是空洞的「抽象名詞」。當淨土行者真正要「捨報往生」的時刻,「往生」是行者身心脫落與意識轉化的一項具體「行動」,此時此刻,「往生」是具有實質意義與內涵的「動詞」。
就是因為真正的「往生」,是一種身心脫落與蛻化的「行動」,所以在此一關鍵時刻的當下,行者的身心不但需要有「動能」,而且要有「足夠」的動能,行者才能夠實質地「與佛相應」,也才能夠真正「被接引」。也就是因為真正的「往生」,需要有身心的「動能」才能實現,所以我一再強調,行者到了其人生的最後階段,「絕對」不能拖過其人生的「賞味期」,「一定」要「保留」足夠的精神和體力,以作為往生之用。
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大家就很容易了解:真正的「往生」,特別是往生到彌陀淨土,要跨越「十萬億佛土」,等於是一項「星際旅行」,行者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神是絕對不行的。
且不說「往生」時候的「星際旅行」,就如同是在世間,我們想要行萬里路「壯遊山河」,例如:登泰山而小天下、禮朝四大名山、絲路巡禮、遨遊西藏…等等,如果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神,想要have a nice trip或是enjoy the journey,如何可能?
七、「往生」是行者一期生命最後的「必修功課」與「當務之急」
在公餘及課餘從事臨終關懷二十多年來,我一直覺得很難過的是,我看到了很多佛教徒,不管之前對佛法如何的虔誠,作功德如何的發心,參加法會以及共修如何的精進,但是對於「往生」的功課,沒有正確的認知,更沒有起碼的準備,到後來還是不幸拖過了生命的賞味期,變成生命的「延畢生」,靠著醫療維生設備苟延殘喘、奄奄一息,平白錯失真正能夠「往生」的機緣,可不惜哉!可不慟哉!
由於學生和信眾的介紹或推薦,我經常會接到電話,要我到安寧病房或加護病房,去探望末期的病患或重病的老人等等,有不少病人早就已經拖到意識不清,甚至多重器官衰竭,回生乏術了,這時想要真正「往生」,早就已經過了時機,只能念佛回向,為作未來的得度因緣,祈求來生不要淪落惡道。
也有一些病人,雖然其病況已臻末期,而且已經沒有治癒及康復的可能了,但是還有精神和體力,意識也很清楚。在這個關鍵時刻,病人的當務之急,就是充分把握最後的精神和體力,「一心念佛求往生」;而家屬的當務之急,就是陪伴、鼓勵病人「念佛求往生」,絕對不能妨礙或干擾病人「念佛求往生」的念頭。
然而,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大多數的情況是,我明明看到病人最後還有真正能夠「往生」的機會,卻由於病人種種主觀與客觀的因素而平白地錯失良機,令人不勝噓唏!
病人主觀的因素,就是自己還沒有作好往生的準備;客觀的因素,就是家屬基於「孝道」,一昧地想要為病人「求生」,以至於讓他的生命曲線不斷下滑,逼近其極限,最後拖過他人生的「賞味期」,屆時想要往生,等於是緣木求魚。
總而言之,絕大多數人無法往生的問題關鍵在於,「求往生」不是病人和家屬「最重大」的「首要抉擇」,而是最後「不得已」的「備用選項」。殊不知,「往生」是何等的大事啊!大家卻如此「等閒視之」!令人嗟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