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奉天宮昨天舉行「開台媽祖契子女中秋團圓」活動,董事長何達煌(左)把穿有紅絲線的貫錢掛在幼童身上保平安。圖/陳永順
【本報綜合報導】昨天是中秋節,不少宮廟舉辦契子契女回宮活動,包括台中市大甲鎮瀾宮契子契女回宮參拜、嘉義縣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契子女中秋團圓」等;鎮瀾宮今年預計再收一萬名契子契女,奉天宮不管是新認或「換貫」信眾,把貫錢及平安符掛在身上,祈求開台媽祖庇佑平安。
神明當「契父母」從何而來?民俗學者林茂賢表示,早年農業社會醫療不發達,造成夭折率高、嬰兒「歹腰飼」,或常受驚嚇啼哭、體弱多病,父母或者家中長輩多會前往廟宇祈福「結契」,請神明收為「契子女」(義子或義女),祈求得到神明庇佑,平安長大。
不少契子契女昨天回大甲鎮瀾宮參拜大甲媽祖,鎮瀾宮也再收一萬名契子契女,與副董事長鄭銘坤參拜完媽祖後,廟內發放壽桃,讓契子女能在媽祖庇佑下,平安長大。
鎮瀾宮湧入大批人潮,不少父母,包含爺爺奶奶,都帶著家中孩童到宮祭拜,鎮瀾宮還貼心準備上上籤餅乾,象徵每位小朋友都能抽到上上籤。
新港奉天宮昨天也辦「開台媽祖契子女中秋團圓」,開台媽祖迄今有四千多位信眾登錄為契子女,每年中秋節慶團圓。
同時,首次舉辦「成年禮」,滿十六歲少年奉茶感謝父母恩,親子擁抱場面,相當溫馨。
昨天參加契子女聯誼活動的信眾,以幼童及少年居多,孩子由父母陪伴齊聚。林姓父親說:「希望囝仔平安長大!」最年長是曾擔任奉天宮董事的九十四歲林福來,他從小成為媽祖契子,「希望好腰飼」,現在身體健康,「感謝媽祖保庇。」
奉天宮今年首次印製「貫錢」,連同香火袋、平安符裝在紅色福袋送給契子女,父母拿福袋過香爐後穿紅絲線,把貫錢、平安符掛在孩子身上,就完成「縣貫」儀式,契子女每年回到奉天宮換紅絲線,並過一次香爐「換貫」,祈求庇佑。
早期十六歲意味成年,今年滿十六歲的契子女「褪貫」,把香火袋還給媽祖婆。奉天宮也首次幫契子女舉行成年禮儀式,報名參加的十六名學生奉茶跪謝父母養育恩,最後親子擁抱,還有媽媽流下感動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