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乳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一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首位,小於四十歲以下的乳癌病人比例為百分之十六點六。醫師指出,年輕病人可能因警覺性不足而延誤治療,提醒民眾多注意、早治療。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郭雨萱指出,國人乳癌診斷年齡介於四十五歲至四十九歲,遠小於西方國家的七十至七十四歲。除遺傳外,環境因素造成罹癌年輕化。
她曾收治一名大學剛畢業病患與兩名三十出頭的新手媽媽,都是自我檢查時早期發現,且能積極配合,治療效果頗佳。
她提醒,家中有乳癌家族史尤其是二等親內是高危險群,平時自我檢測應「多摸」,如果有像花生米粒大的硬塊,一定要儘快就醫做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確認。
郭雨萱表示,乳癌和其他癌症比較起來,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最高,但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因不了解乳癌篩檢重要性,導致求診時已是晚期;還有病人認為乳癌是不治之症,有鴕鳥心態遲遲不願就醫,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郭雨萱說,乳癌治療除手術、放射線治療外,藥物治療分為抗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及傳統化療藥物等。奇美醫學中心現針對不同乳癌提供個人化治療,沒有最好的藥,只有最適合病人的藥,「訴求效果最大但對人體傷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