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蔣本基台大環工所教授
康芮颱風雖屬輕度颱風,但其所夾帶西南氣流滯留台灣中南部上空,水氣完全集中在西南側,加上地形影響,從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凌晨開始不斷在中南部地區帶來滂沱大雨。根據氣象局的雨量資料,一小時超過一百毫米的雨量,就高達二十四個測站,且集中於西南部地區(包括:雲林、屏東、嘉義、台南、彰化、高雄等六縣市),由於短延時強降雨之故,超過排水系統及雨水下水道之保護標準,致宣洩不及而造成災情;此外,由於國土過度開發,超限利用,例如:果園種植土地使用過當,亦可能成為造成災害之原因。
經過康芮颱風之經驗,國內未來更應以「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為前提,評估環境容許承載力,作為「國土開發」利用之準繩,以「總量管制」為手段,以「永續利用」為目標;此外,研擬完善之河川流域管理與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操作策略,建立有效率之協調整合機制,以加強相關機關之橫向協調及中央與地方之合作。據此,本人提出改善對策以供主管單位參考如下:
一、建構國土利用規畫與管制:建立決策支援系統輔助國土規畫,以治水為引擎,改變都市風貌,帶動公共投資;建立完善法規,從國土計畫、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各層級全面落實低衝擊開發,對於土地開發利用,應有明確而又有效的國土規畫與管制;國土利用規畫需評估流域防禦水準與可能風險,檢核自然生態環境保育與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之需求;持續推動土地使用應配合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及洪災保險等配套措施。
二、建立流域管理與綜合治水制度:建立完整流域整合管理評鑑制度,包含:全球氣候變遷因應、水質清淨程度、政府行政管理、民間投入參與、流域生態環境、水岸環境活化、防災與調適等面向,對於每一流域之執行進度與治理成效,應定期追蹤列管並由第三者來辦理成果評鑑;治水計畫之規畫及工程執行,應以流域為單元來推動辦理,有效整合上、中、下游及水、土、林、生態等,制定共同遵循的目標與策略;流域整體環境資訊整合,透過系統整合確保土地利用規畫與工程設計所使用資訊之合理性。
三、加強防災工程技術及非工程措施:全面檢討集水區河川防洪、區域排水、市區排水、雨水下水道等設計保護標準,妥善考慮與處理其對應銜接介面;提升都市防洪能力,增加蓄洪能量;持續推動非工程措施,備足沙包、抽水機及避難措施,加強地方政府之排水疏濬及維護管理;工程設計功能之整合與檢核,宜評量是否達成國土利用規畫之防禦標準,分析流域整體防洪盲點,提出具體改善重點;創新水利工程設計方法,宜能解決氣候與環境變遷導致工程設計假設不成立可能帶來之風險。
四、建立災害風險評估模式與預警系統:蒐集工程、氣象、水文、地形、地質、經濟以及社會等資料,集中產、官、學不同領域專家,進行成災模式探討;分析氣象資料,地形高低、地表與地下地質資料,水文資料,海水水位變化,以及大氣壓力變化等,因應不同的災害形成條件找出各地區災害風險最高的區域;研究不同區域的不同治水方法與工程,發展小區域水災預警系統。
五、建立民眾參與治理機制:建立方塊計畫,各區域協助保水與減洪,以降低集中式防洪設施之負擔;教育民眾與政府官員了解科學資料的極限與解讀的能力、災害預防的重要性,保障民眾身家財產的安全;提升民眾平時的防災觀念以及受災之應變能力,減輕災害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