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探索館以各個時代為背景,展出服裝布料的染色以及各種早期縫紉機、古老熨斗的實物,讓時光倒回,追憶時尚的流轉。
衡陽路曾是有名的旗袍街,一九二○、三○年代的上海式旗袍、五○年代受到西方立體流行線條影響的合身旗袍以及六○年代迷你風潮下及膝短旗袍,各有不同的風情。一九七○年代先後有不同的旗袍風格服飾品牌創立,讓旗袍不僅是喜宴、新娘的禮服代表,也呈現時尚優雅的氣質。而現今E世代的少女穿著牛仔布、印花布改良的短旗袍,不但俏麗活潑,也呈現出旗袍另一種特殊風情。
還記得小時候穿過的白衣、黑裙、短褲學生服吧!少年十五、二十時愛耍酷的男生總是趁教官不注意時,歪歪地戴著大盤帽、穿著緊得不能再緊的變裝卡其褲
;女學生的頭髮還要耳下幾公分的斤斤計較,男同學頭髮不合格還會被教官或訓導主任叫去開一條「高速公路」……。
青澀的年代總是不喜歡制服的桎梏,但是一九六○年代在電視上一首「太子龍」廣告歌曲「磨不破、磨不破,太子龍不怕貨比貨,不會縮、不會皺,太子龍只怕不識貨……」當時幾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制服憶往主題區帶你回味學生時代的故事。
一九六○年代流行的迷你裙、喇叭褲、牛仔褲、大領襯衫、「矮子樂」厚底鞋等阿哥哥時期的服飾流行意象,讓大眾重新回味披頭四、二秦二林以及學生電影時期的流行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