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我國長期被摒除在ICAO體系外,當國際飛航規則改變,台灣每每「狀況外」,應變不及、取得資訊不完整、飛航標準與ICAO不相容,都對台灣民航發展有不利影響。
民航局航管組副組長易心莊舉例,二○○○年ICAO曾畫一條航路,從馬尼拉經恆春往上海,路徑橫越中央山脈,我方竟透過香港才得知,但因無法配合飛航,還得透過香港轉達請ICAO變更航線。
二○一一年ICAO亞太辦公室決議將一條行經台灣的傳統航路改名,台灣卻壓根沒被徵詢、告知,航管自動化系統沒同步更新,導致所有使用新航路名稱的航機全被系統剔除,飛機進來,台灣管制員竟找不到航機資訊,還得緊急人工鍵入,工作負擔大增,也增添飛安風險。而我方塔台指令與國際慣用術語不同,讓外國飛行員嫌「聽不懂」。
空運組副組長韓振華補充,多年來我國只能向私人網站購買ICAO部分資訊,自行「惡補」,但因獲取時間有落差,無法取得最新版本,例如二○○七年實施搭機禁帶超過一百毫升溶液,台灣民航官員直到出國參訪才得知,當時距政策上路只剩三個月,導致我國準備作業、宣導非常倉卒,甚至到政策實施當天,才臨時確認不管制旅客攜帶空瓶登機、又發生提供裝瓶罐的塑膠袋不符規定,引發機場大亂惹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