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星期天晚上,我習慣性的觀看十點新聞。節目結束後,電視繼續播出一個節目叫「Z世代」,一系列報導現代兒童的成長過程。
為什麼是「Z」世代?節目中並沒說明,我猜測,是社會學者用最後一個羅馬字母,形容最年輕一族。也可能是依著戰後嬰兒潮(X世代)、嬰兒潮下一代(Y世代),於是到了Z世代。
究竟Z世代的亞洲孩子,在家庭經濟許可下,是怎麼成長的呢?
故事敘述一戶居住在新加坡的富裕香港移民,他們七歲的女兒,從四歲起就被父母安排上各種才藝班。
其實,這現象很普遍,關鍵是,大家猜這女孩總共上了多少個才藝班?只見女孩的中年父母,義正詞嚴的板著臉孔說:「只要我們能負擔得起,就要讓兒女學習更多的東西。我們不要在日後後悔,所以有些事一定要用逼的。等孩子長大後,可以選擇放棄一些,但現在不行,一定要盡全力去學。現今社會競爭太激烈,所以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對父母說得振振有詞,也堅信不移他們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因此,那個女孩從四歲起,就陸續學過溜冰、現代舞、芭蕾舞、羽毛球、鋼琴、小提琴。其中溜冰是早上七點上課,而且需要多天練習,以準備校際比賽。女孩的志願,則希望日後能進入奧林匹克溜冰賽。
記者問:早上七點上課,不是很辛苦嗎?女孩的香港籍教練說:新加坡的孩子已經算是很幸運了,在香港,小孩因為忙於上學與補習,只能選在午夜十二點,甚至凌晨四、五點上他的溜冰課呢。
女孩與她的哥哥,被電視攝影拍到的臉龐少有笑容,鏡頭一直轉在溜冰、現代舞、芭蕾舞、羽毛球、鋼琴、小提琴以及他們的父母堅信不移的表情中。在學業方面,則只拍了她在家做功課和趕上學途中。
節目沒提到女孩有沒有上補習班,我的猜測是「沒上才令人驚訝」呢。因為從幼稚園開始就同時上英、中、數補習班,早就是風氣了。
看完節目,我一直無法釋然。身為外人,我很難批評這一對父母為其兒女做的選擇,畢竟,外人能說什麼呢?但那堅信不移的表情,令我畏縮,甚至恐懼!
我也有一個女兒,在這「什麼都要學」的大環境下,我要如何適當的養育我的孩子呢?我不禁深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