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昱(義守大學應日系創系主任〉
適度的睡眠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當我們精神飽滿時,即使遇到很棘手的事也不至於太煩心,但體力不濟、睡眠不足時,同一件事卻可能令你苦惱、束手無策。匹茲堡大學醫療中心的朗納德‧達爾醫生說:「失眠令人心浮氣躁,再遇到不如意之事會加倍懊喪。」
小時候,為了能在床上多睡五分鐘,經常悄悄地按掉惱人的鬧鈴聲,或躲在被窩裡和母親捉迷藏;曾幾何時,到了中年卻為了腦神經衰弱,躺在床上徹夜不眠,過與不及皆會損傷我們的身體。何謂「眠」?《成唯識論》卷七云:「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眛略為性,障觀為業。」
《大乘義章》卷二云:「睡著境界名睡;身心皆昧,略緣境界名眠。心重欲眠重名睡;攝心離覺名眠。」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云:「睡眠者,心悶重故,此二相順共成一苦。然起睡眠乃有三種:一從食起,二從時節起,三從心起。」
從以上所引諸唯識論文中對「眠」心所的定義可知,人在睡眠時,身體四肢屈伸不自由,腦部運作比清醒時薄弱,因為心智功能減低,所以會障礙禪定修觀的功行。現代生理學分析人腦有二個中心,因為受到血液和腦部接受訊息所產生的腦波變化等影響,而出現睡眠和清醒兩種狀況。當我們收攝心神,專注一境時,整個脈動會傾注於醒覺中心,幫助該處的神經中樞活躍,人就會顯得神采飛揚,意興風發;反之則進入昏睡,無精打采的狀態。由此可知,行者參禪修定時,氣血脈絡環繞流通,內心無念,外息諸緣,遍體清涼,塵慮盡滌之境於焉而生。
據《楞嚴經》所載,佛陀座下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陀尊者,初出家時,常樂眠睡,每於聽聞佛法時打盹,於是遭佛陀叱責,曾有偈曰:「咄咄何為睡,螺螂蛤蚱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尊者聞之,羞愧難當,啼泣自責,深感自身業障深重,於是發大願勇猛精進,不再睡眠,經過七日七夜不眠不休地精進用功之後卻雙目失明。佛陀教其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眛」法門,遂証得天眼通,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六祖壇經》中記載:有一禪僧,自恃能夠長坐不臥,六祖為折伏其驕慢,曾作偈駁之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副臭骨頭,為何立功過!」
過度睡眠會使心識昏沉而無覺知,所以佛典論籍中多有呵斥!如《法界次第》云:
「睡眠是五蓋之一。」「蓋」是覆蓋,謂人生若沉迷於貪睡等煩惱中,心智被蓋覆,於正道不能明了,沉滯三界不能出離!所以睡眠過度時,往往會干擾我們的日常生活,才會有「財、色、名、食、睡」(五蓋)地獄五條根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