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 聽見邦東岩韻的吶喊

文與圖/吳德亮 |2013.08.27
2223觀看次
字級
車輛顛簸在泥濘的山道上,前一天才下過大雨,山坡上土石與斷落的樹枝不停滑落,不時還得冒險下車,與師傅共同搬開路上橫臥的落石;擋風玻璃前方擺放的「YNTV雲南電視台採訪車」標示,不知已震落了多少次。圖/吳德亮
車輛顛簸在泥濘的山道上,前一天才下過大雨,山坡上土石與斷落的樹枝不停滑落,不時還得冒險下車,與師傅共同搬開路上橫臥的落石;擋風玻璃前方擺放的「YNTV雲南電視台採訪車」標示,不知已震落了多少次。圖/吳德亮
車輛顛簸在泥濘的山道上,前一天才下過大雨,山坡上土石與斷落的樹枝不停滑落,不時還得冒險下車,與師傅共同搬開路上橫臥的落石;擋風玻璃前方擺放的「YNTV雲南電視台採訪車」標示,不知已震落了多少次。圖/吳德亮

車輛顛簸在泥濘的山道上,前一天才下過大雨,山坡上土石與斷落的樹枝不停滑落,不時還得冒險下車,與師傅共同搬開路上橫臥的落石;擋風玻璃前方擺放的「YNTV雲南電視台採訪車」標示,不知已震落了多少次。早晨八時從鳳慶縣城出發,一路驚險經過雲縣進入臨翔區邦東鄉,已經過中午了。

娜罕村 驚艷吶喊

正打算向蹲在路旁擺攤的老農購買「花紅」果腹,那是雲南特有的一種口感類似蘋果、但大小與外觀卻酷似李子,且奇酸無比的水果。就在師傅幫忙挑三揀四的同時,副駕駛座上一路同行的台商黃傳芳忽然興奮地大聲尖叫,原來前方道路右側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巨石奇岩,滿覆著青苔、野草與許多不知名的小花,而一株株喬木老茶樹,就昂然錯落挺立其間。

趕緊下車瞧個仔細,果然是一大片古茶樹林,只不過與過去常見的群落不盡相同,茶樹大多不尋常地長在岩石或石縫之間,最大的約莫有六米高,光憑肉眼就可以辨識,應該都有五百歲以上的樹齡了,生命的韌性令人驚嘆。問問一旁採茶的大娘,她說此地名為「娜罕」村,儘管係當地拉祜族語音譯而來,但濃濃的地方口音卻讓我一度以為她要我大聲「吶喊」。

帶路的彝族小李是臨滄茶區資深的料頭,他說娜罕海拔約在一千五百至一千七百公尺上下,大多為為紅壤土質,茶山坐北朝南,茶樹屬鐵幹銀枝喬木型。由於茶樹每天日照長達十餘小時,夜間又沐緊鄰的瀾滄江露水,早在清朝道光至咸豐年間,就曾連續十二年被送往京城作為貢茶,量小而精。

岩石簇擁的大葉種茶樹,以曬青工藝製成普洱茶後,是否也跟武夷山名滿天下的「岩茶」一樣,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韻,才能以邊陲之姿,榮獲天子的青睞呢?我想起去年夏天,黃君返台時攜來一餅他監製的「普洱岩茶」,興沖沖地要我品嘗,我卻不以為然,連試飲都拒絕了,讓他頗感尷尬。因此在徵得大娘的同意後,當下就決定跟她返回寨子買些茶樣,希望能當場試出娜罕的原始風味。

古茶樹 生於憂患

大娘取出的是今年四月留下的明前曬青毛茶,以沸水注入後,一股蘭花香頓時幽幽然撲鼻而來,輕啜一口入喉,停留在口腔內飽滿的山頭氣,則緩緩釋出不同於一般普洱的厚重岩韻。儘管全然未經發酵的生普,與武夷岩茶重發酵、重焙火催化的岩骨花香截然不同,但透過舌尖傳遞的那一股岩石清韻,卻瞬間直抵腦門,喚醒連日來油膩滿覆的味蕾,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總算扳回一城的黃君頗為自得地告訴我,大凡生長在岩石區的茶樹,由於長年累月吸收大量岩石風化後的礦物質,而產生滋味厚重的岩韻,武夷岩茶大紅袍就是一個明顯且廣為人知的例子。兩者都是經由先民將茶樹種在石頭與石頭間的土壤中,只不過娜罕栽種的時間更為久遠,屬於栽培型的實生種野生古茶樹。茶樹耐活的特性即便「生於憂患」,也能成長茁壯為大樹,滋味不僅迥異於肥厚土壤呵護的茶樹,更不同於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豐沛滋養的古茶樹群落了。

高山流水 白雲間

其實娜罕與近年紅透半邊天的「昔歸」,同屬邦東鄉,兩地山水相連、茶氣相通,品質也頗為接近,只是娜罕多了些岩韻,卻由於窮山惡水較少茶商進入炒作,台灣茶人所知更不多,反而讓茶樹擁有更多更自在的空間,幸與不幸間,就不知當地少數民族如何界定了。

雲南找茶十多天後返台,特別邀請對武夷岩茶有獨到見解的名作家亮軒,到我工作室共品來自邦東的娜罕青普。首先以紫砂小壺沖泡,入口時略帶苦澀,但瞬間就被隨之而來的回甘所取代,儘管茶氣強勁且霸氣十足,味蕾卻不致外斂刺激,而且從第一泡至第三泡都極具變化,岩韻的表現也不盡相同,跟當時在娜罕寨子以玻璃大壺沖泡的滋味又有明顯差異了。

不過,茶過三盞後亮軒仍不作評論,卻要求以大碗大口品飲,儘管有些錯愕,我仍取出珍藏的吳金維柴燒創作璀璨金碗,直接撮一把茶葉置入。以沸水沖開後,隨著葉片的婆娑起舞舒展,花香更為明顯。但見他雙手捧碗聞香品飲,先是點頭表示肯定,再露出讚嘆的表情,當場並取出隨身攜帶的筆墨,以安徽涇縣的宣紙信箋,一氣呵成地將感受揮灑於紙上:

「溽暑難耐中蒙德亮邀約飲茶,真幸事也。兄適自雲南歸來訪茶約半月,披荊斬棘衝雲破霧忍飢耐寒,而得岩茶攜歸,其香悠遠果有高嶺野意,啜數口之後乞易大碗,小唐出天目缽以應見茶湯,清澈茶葉緩緩舒放,怡然自得,雖身處市塵而彷彿高山流水白雲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