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麻州二十二歲青年麥克斯莫斯‧塞勒(Maximus Thaler)從不花錢買食物,專門到垃圾桶尋找可以吃的東西,不但總是塞滿冰箱,東西還多得必須與社區分享,甚至還想開餐館免費供應餐點。
在垃圾桶覓食可能讓大部分人不敢領教,可是對於塞勒來說,鑽垃圾箱卻是生活之道,因為他是個奉行反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白吃族」(Freegan)。
這些「白吃族」崇尚盡可能減少消費和浪費,反對物質主義、隨波逐流和貪婪,專門到垃圾桶尋找食物、鮮花和任何還可以用的東西。
塞勒經常到超市的垃圾箱尋寶,找到的東西從新鮮果菜、雞蛋,一直到即食餐點都有,他用來為自己、朋友和社區民眾烹煮美味餐點。
從大學就開始鑽垃圾箱的塞勒說:「超市貨架上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在垃圾箱裡找到,像是有機蔬菜、水果、果汁、優酪乳等應有盡有。」
他說:「光是因為包裝有問題,就有多得不得了的食物被扔掉,因為沒有人想買包裝破損的東西,超市賣不出去就只好扔掉。有時一打雞蛋只因為有個蛋黃破掉,就整盒扔掉,糟蹋了十一個好好的蛋。」
塞勒說:「超市通常也會多進貨,而多餘的食物最後就進了垃圾箱。保鮮期也是許多食物經常被扔掉的另一個理由,其實這些過期食物吃起來根本沒問題。」
隨著經濟不景氣,紐約也出現一些白吃族成群結隊到處尋寶,然後製作餐點一起享用。資深白吃族珍妮‧卡利希說,這類活動愈來愈受歡迎,其中許多是擁有環保和政治意識的年輕人士,不過也有不少人根本負擔不起紐約昂貴的食品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