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農委會特生中心表示,台灣目前共記錄了約四百五十種蜘蛛,但根據野外觀察及過往調查經驗,其種類估計應該有千種以上。今年初在臉書成立「蛛式會社—台灣蜘蛛研究社團」,號召全民投入蜘蛛觀察。
特生中心今表示,蜘蛛雖然對獵物而言皆具有毒性,但僅有極少數種類會對人體有顯著危害。在台灣僅長尾蛛、赤背寡婦蛛等種類具較強毒性,只要避免徒手捕捉,其實可以與蜘蛛和平共處。
特生中心今年起利用社群網路號召志同道合的民眾一起投入蜘蛛觀察,短短半年多已有七百位以上民眾加入,並分享了上千筆的資料和照片,協助建立蜘蛛物種時空分布資訊,也讓大家見識到了許多蜘蛛以及尚未被命名的種類。
常在住家附近的白額高腳蛛,即俗稱的「旯犽」,雖外表不討喜卻是剋蟑高手。野外環境中,更有色彩豐富、造型特殊的蜘蛛值得觀察,例如偽裝成鳥糞的鳥糞蛛、擬態成螞蟻的蟻蛛、帶著眼罩的蟹蛛等。還有身體細長的蚓腹蛛、腹部長刺的棘蛛、裝成枯枝或樹瘤的尖鼻蛛,模樣可愛。
此外,蜘蛛網的樣式也很多樣,除熟知的圓形網之外,其實不同的蜘蛛會根據習性結出漏斗狀、片狀、垂吊式等網型,某些蜘蛛甚至會在網上織出特殊的X、I等字母或螺旋,稱之為「隱帶」,可能有隱藏自己、吸引獵物、若是讓網更堅固等作用,令人稱奇。
特生中心以「公民科學家」概念,利用社群網路號召民眾投入的臉書社團,目前已經有路殺社、暮光之城、蝸蝸園、蛛式會社。
民眾在野外觀察到蜘蛛可以拍照並附上日期、地點貼上「蛛式會社—台灣蜘蛛研究」Facebook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44193792337063 ),加速多樣性調查、分類,未來可望分析生物指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