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香港電】中國的彩色版畫在一般學術界都認為是出現在明代,但是通過對敦煌版畫的研究,其實根據最新發現,應該是遠在中國五代時期,也就是西元九百零七年到九百六十年之間,當時敦煌就已經有填色彩色版畫存在。可惜的是而從一九年開始的敦煌藏經洞「劫難」,使許多精美的敦煌版畫流海外,經過多年的努力,相關研究人員已初步掌握敦煌版畫的數量和種類。
中國大陸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謝生保表示,明代發明的是套色彩色版畫,但彩色版畫的起源要比套色版畫早幾百年,要尋找它的源頭,可從填色彩色版畫談起,在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物中,就保存了四幅中國最早的填色彩色版畫。如〈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和〈大聖地藏菩薩像〉以及二幅〈聖觀自在菩薩像〉。雕板印刷,用紅、黃、綠等顏色填色,上圖下文,圖文並茂,時間在唐宋之間的五代,距今一千年以上。
謝生保指出,從製作來看,唐宋之際的敦煌填色版畫已較為成熟,但它還不是彩色版畫的源頭,中國最早的彩色版畫可能與漏印版畫有關。漏印版畫是中國古代畫師製作畫稿粉本的方法,即把前人和自己創作的畫稿帖在一張硬紙或牛羊皮上,沿畫稿線條用針刺孔,在刺好孔的紙版或皮版下舖一張紙,塗抹黑墨,墨跡漏在紙上,就會構成一幅黑點線構成的畫,然後勾勒連線,形成一幅白描畫,再在畫上填彩敷色,即形成彩色畫。他說,隋唐之前的中國佛教石窟、寺院壁畫,已經使用這種方法。
二二年,敦煌研究院開始「敦煌版畫研究」課題,敦煌版畫的數量和種類成為了主要內容之一。由邰惠莉編寫的《敦煌版畫敘錄》不久前完成,共收錄敦煌版畫二百三十五件一百零九種,其中每個版畫都有詳細的編號、名稱和說明。邰惠莉表示,此一數字,應該是目前知道的敦煌版畫最詳細的資料,從中可瞭解到敦煌版畫的數量和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