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總理李克強上任後,全力推動通過城鎮化的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從依賴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經濟,轉型為以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戰略,但中國官員指出,這項政策遭到來自地方政府、城市菁英階層和企業主管等利益集團的強勁挑戰,也在學術界引起質疑。
彭博社發自北京報導,剛在北京舉辦的「二○一三年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上,與會反對者指出,地方政府的財政緊缺、建造過多房屋將危害城市,和取消戶口制的代價高昂,將嚴重挑戰城鎮化發展戰略。
中國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說:「沒人願與進城的農民工為鄰,和他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下,這是利益衝突問題,許多市長和城市菁英階層從內心拒絕接受,他們有影響決策的能力。」
李克強希望,逾兩億六千萬農民工及其家人轉為城市居民後,將有助於促進消費和保持百分之七的經濟增長率。
他在出任總理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說:「城市化將產生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增加就業機會、為農民創造更多財富,給人民帶來實惠。」
城鎮化 攸關內需經濟
匯豐銀行的報告也顯示,未來二十到三十年,每年如果有一千萬農村人口轉為城市居民,一年將增加消費超過一千億元人民幣,這對中國轉型為內需型經濟,起到關鍵性作用。
報導指,中國決策部門和智庫正在起草規畫,以落實李克強的城市化發展戰略,定在今年下半年的三中全會上提出和通過。
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研究局局長李連仲說:「城市化不僅只是改變住址,而是涉及到全面發展和改善生活質量的問題。廢除戶口制,用身分證取而代之,是改革勝利的標誌。」
但中國決策層面臨的棘手問題之一,是城市化的高昂代價由誰承擔,如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工提供健保、福利和教育服務等。
匯豐銀行估計,解決兩億六千萬農民工的城市住房和子女入學,中央和地方政府至少需拿出六兆兩千四百億元人民幣資金,約占中國二○一二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三。專家認為,這筆費用遠遠超出地方政府的承受力,中央政府也無力承擔。
中國萬科公司的毛大慶說,如果北京一年接納七十萬農民工,將意味著市政府一年至少增多七百七十億元人民幣開支,相當於每年出售土地收入的兩倍,約占稅收的百分之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