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凱平
(安睿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近日,金管會要求基金業者審慎考量高收益債券以及新興市場債券的發行;同時,將對該等債券商品進行嚴格的審查把關。這當然是因為察覺到市場環境的變化,擔心量化寬鬆政策收線以及利率反轉之後,使該等投資商品的價格大幅下跌而造成投資人的損失,主管機關保護投資人的用心可見一斑。
不過,我也要提醒所有投資朋友,對投資人的保護,恐怕不能完全仰賴主管機關對投資商品的限制。畢竟在此之前,這類高風險的投資商品已經熱銷了好長一段時間,投資資產的規模極為龐大,未來若是這類投資商品出現問題,還是有為數眾多的投資人將受到影響。
最好的辦法,還是投資人得有自己的投資防身術,保障自身的投資安全。目前,市場上最普遍且強制的作法,就是要投資人在進行投資之前,先做好風險承受度的評估。承受度高的人才能投資高風險的商品,反之,當然就只能投資低風險的商品。
風險承受度評估當然不失為一種評量方式,但是它也有其盲點。首先,人的主觀風險承受度容易受外在投資氛圍的影響;一片榮景的時候,大家的風險承受度都高的不得了,市場愁雲慘霧之時,每個人又都對風險避之唯恐不及。其次,就算真能測出人的風險承受度,但是有的人可能主觀風險承受度低,但他的客觀條件其實是必須做積極的投資,反之,有些願意承擔高風險的人,其客觀條件就只能夠做保守的投資。
因此,風險承受度完全不足以作為評量投資適合與否的單一指標。這就好像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光靠抽血是不夠的,可能還需要照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等等各項的檢查,才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也才能評估出他需要的改善方案及執行策略。
所謂全方位的理財規畫功能就在於此,要從完整的、多面向的角度充分理解並評估財務狀況,幫投資人找出最適合的投資方案和工具,並且持續的監控和評估這些執行作法的成效和適合度,才是保護投資人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