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陣」發表〈文化寒冬裡的一些堅持〉(二○一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後,曾獲得不少讀者的迴響,尤其是負責文化行政的朋友,更是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這些反應既是鼓勵也帶來些許的溫暖,個人自是感激不盡,更發願在文化寒冬裡,一本初衷繼續堅持理想,並努力去實踐,以積累台灣的人文資源,分享社會大眾。
意想不到,幾乎同時傳來好消息,基金會榮獲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譽揚獎」,這毋寧是對基金會長期投入田野調查研究,繳交亮麗成績的一種肯定。
一九七九年,許常惠教授結合學者、專家與社會賢達,共同創立了基金會,其宗旨是:「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之精湛技藝,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充實國人精神生活。」並以之作為發展的根據。由於成員為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因此,配合人力專長,將業務規畫為宗教、傳統建築、藝能、工藝美術、飲食與休閒等面向。大家分工合作,從基礎的田野調查研究入手,努力挖掘族群人文資源,整合民族藝術。十周年,出版《傳薪》,見證歷史轉捩點,將被遺忘於社會邊緣角落的文化遺產帶回藝術舞台,給予身分認證,為日漸浮顯的本土意識加溫;二十周年,推出《開風氣之先》。交代基金會立足台灣,扎根本土,把握民俗藝術脈搏,開風氣之先,進行田野調查、研究、維護與保存,過程既孤寂且艱辛,但豐碩的系列成果,是我們的安慰。
三十周年,我們鄭重出版《締造台灣文化奇蹟》,當時,台灣社會受到國際不景氣與金融風暴的影響,經濟消退,文化界頓失奧援,彷彿陷入無邊無際的寒冬,但我們不退縮,極力延續使命,反思危機即是轉機的深層意義,於是,民間先行正式呼籲:在經濟、政治奇蹟之後,共同締造文化奇蹟,為斯土斯民開出人文大方向,以消除「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長期以來,基金會貼近土地、人民,關心民俗曲藝,發掘無數民間藝人,往往被視為民藝之家或民間導師。而一些包括中央、地方政府肯定也接踵而來,如︰兩度榮獲台北市政府「推展社會教育獎」;教育部肯定基金會整合國內民俗藝術資源,並致力國際文化交流,績效顯著,特頒獎牌;我個人則因擔任基金會執行長,推動民俗藝術,榮獲中華民國第四屆國家公益獎。
譽揚獎是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設立。二○○四年開始,每年籌組文化譽揚委員會,譽揚致力於藝術創作、教育與推廣,以及文化環境有貢獻的藝文組織。基金會是繼雲門舞集、藝術家出版社、皇冠出版社、創世紀詩社、新古典舞團、漢聲雜誌社、台北愛樂合唱團、新舞台、明華園戲劇團、雄獅美術之後, 第十一個接受讚揚的藝文團體, 其獲獎的事實是:基金會主要成員為大學學有專精的教授,以調查研究、維護民俗藝術為宗旨,自一九七九年成立,迄今已屆三十三年,背後無財團的支持,除秘書四至八人支薪外,董事長、執行長及董事皆為義務奉獻,已有固定所屬會址八十餘坪,相關報告、研究、圖書影音資料數以千萬計,為民間最重要的民俗藝術寶庫與重鎮之一。
走過漫長的歲月,基金會曾屬無殼蝸牛一族,到處遷徒,如今落籍信義區,獲頒譽揚獎,自當與社區結合、互動,延續社區民俗文化講座,共同營造具有人文風貌的社區文化。我與李乾朗教授初步的構想是:讓民藝巷、基金會門面、三興國小……點、線連綴成一種民俗意象,屆時封街舉辦譽揚儀式,營造民藝巷弄的新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