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說》追求人性叢林的幸福

(禾惠/輯錄) |2006.11.26
800觀看次
字級

全球經濟的潮流,M型社會流動的來臨,衝擊著多少傳統固著的思惟與言行模式,則人們的「幸福」感是否也會受到影響?不管是尋找高品味的舒壓方式,或是追求高消費的奢華舒壓感覺,甚至有人提倡窮也要窮得有品味,介紹如何反思個人對物資追求的必要性,低利潤企業可以追求零庫存,一般家庭嚴守不購入不必要物品的原則,甚至如何善用一切物資,以最少的花費搏取最大的效益,都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想追求幸福,但又有多少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窮得有品味」不也是突破了一般人的價值觀嗎?其實,今日對現代人如何增進幸福感的問題,已有不少研究方向與成果,提供世人學習達到幸福種種的策略,沒有人提到要有多少財富,也沒人提到要多大的權利;卻不斷提到同儕良性互動、家人支持等社會關係,當然也談到正向思考與正面情緒等的重要性。

人性叢林的考驗

在強調理性思考、人本主義之自由主體的世代裡,讓人不自覺將傳統的人文智慧也摒棄於知識學習的範疇之外。面對人海茫茫的人際互動,人們從最粗糙且不明確的欲念出發,面對各人利益、觀點相衝突時,為了發聲以示主體自由意識而爭論不休,甚至引爆言論、肢體上的衝突。這樣的混亂為灰色都市、邊緣鄉鎮更增添了太多的無奈。有極少數的人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逃避,也有些人想藉由飲食、藥物等放鬆自己緊繃的身軀,甚至於做為自我心靈暫時逃避現實的避風港。

然而,無論新聞媒體引爆再多令人煩憂的社會現象,卻仍有一群具自利利人精神的社會義工,在社會各角落盡其棉薄之力。

這就好像芬芳潔淨的蓮花卻是生長於污泥中,沒有因為環境惡劣而失去關懷大眾未來福祉的熱誠與動力,他們相信「不只是福地福人居,福地更要懂得真正福利大眾的人來耕耘」。

突破困難的幸福

《大莊嚴論》記載(大正四,二六二中):「如是眾僧者,勝智之叢林。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佛教的「僧」有「清淨」的意思,說明大眾若都能以清淨的信任、思惟與言行來待人處事,就能建立聖者的社群,有睿智慈悲的人格風範,自能營造出種種利益大眾的善行,即所謂「勝智,能藏眾德,能斷諸障」(出自《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大正三六,七一六中)這樣的義工團隊,不以暴力、權威取勝於人間;卻不畏考驗集思廣益來解決種種紛爭、困苦,只有和諧解決問題的共識,與關懷更多人的慈悲心,不願好名爭利,故能發揮其集體創作的精神。

其實,一般人面臨他人的直言、忠告或訓誡時,別人再好的建議與看法,都被個人的不滿、被侮辱等情緒而聽不進任何一句話,所以古德說:「忠言逆耳」,佛典也指出「愚者淺識智無及,而常諍訟心不息。」(出自《別譯雜阿含經》大正二,三八六中)

相信大家都不願意做一位愚者;而期望自己是一名智者,想要養成這樣的風範,沒有任何捷徑。開悟的喜悅,就從「經一事,長一智」開始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