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後,常對自己的未來及做事能力充滿著不確定及害怕感。到了高中時期,才漸漸有了一點點信心。
有一次,我的同學看到一個「反種族歧視工作坊」的資訊,正在徵求高中生當義工老師,為了培養青少年能覺醒於種族主義的問題。她就來約我:「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就這樣我答應了她,約了時間。因為剛好按校方規定,學生社會服務學習護照也需要做四十個小時的義工,才能畢業。
我卻沒有想到,當做完四十個小時的義工後,我又繼續參與「反女性暴力」工作坊,開始覺得自己是很有潛力的。也從發心服務中,發現自己對教育工作有興趣。
從此,我告訴自己不論是就學期間或假期,都要充實自己及走向人群開拓視野,於是開始找種種機會當義工,找一些自己有興趣,又能培養專長的角色來做。例如,在課後當小朋友的伴讀者。不過有一次答應大家合作秘書,雖然語言不太通,沒想到一做也做了四年,心成長了,中文也進步了一些些,更對中國文化中的佛教產生興趣。
有了這些經歷,我發現只要以不奢求的心,用心於新問題的挑戰與學習,便能無所不辦,因為大家有無盡的潛能,當心清淨時,就能發現我們原來還有很多能量與有趣的體悟。就連微不足道的掃地,都能為現代富貴人家的小孩,帶來更多的信心、覺得自己有用、有承擔的力量,漸漸不再怕遇上新問題的挑戰,沒有其他混亂的念頭,只有「好!我心甘情願發心承擔,歡喜更有深度且多元的學習。」也讓未來不再徬徨與感到無助,反而有些許「天地任遨遊」的帥氣感。
佛光山也提倡「佛光青年要走出去」,學習走出自己的框框。所謂「think outside the box」,走出已認識的框限範圍及習慣,就有機會成長與擴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