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緣起
安史之亂之後,中唐王朝矛盾叢生,一時盛行以禪修為代表的北宗禪也漸漸衰落,促使南宗禪完全代替了北宗禪的地位。南宗禪能盛行於中晚唐五代及宋代的最大的功勞者主要是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如果說六祖惠能是中國禪宗南宗禪的創始人,那麼馬祖是把南宗禪推動發展的關鍵人物之一。
惠能是主張自性清淨、眾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因此拉近了眾生與佛的距離,為佛教修行引入活潑、生動的風格。馬祖繼承乃師的思想,更進一步肯定禪宗的心性觀,肯定走世俗生活的路線,主張「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指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本身就充滿了終極真理。馬祖道一還提出「觸類是道」的思想,這是洪州宗的根本宗旨。
「觸類」是指與各種事物接觸,「觸類是道」就是要人們明白,不要執著於某一事情,只要能夠養神存性,不斷不造,任運自在,就會隨時進入成佛的境界。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馬祖培養了大批人才。他的這些主張經過百丈懷海等弟子輩的繼承和發展,日益強大,終於形成了洪州宗。
道一他不僅開創了在禪宗史上空前絕後的禪宗「分燈越祖」的新時代。而且生動、活潑、樸素的思想風格影響到中晚唐詩壇,輩出了不少著名的詩僧和詩學理論家,與此同時促進了儒者禪化、禪者儒化的傾向。
二、詩僧隊伍的形成
洪州禪強調「平常心是道」,故而吃齋念佛者是禪,吟詩作畫者亦是禪。關於「平常心」,馬祖說: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知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馬祖的繼續者臨濟義玄更直截了當地說:「佛法無用功處,祇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喫飯,困來即臥……你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古尊宿語錄》卷四)既然「行住坐臥,應機接物」都是「道」,那麼禪也不用再刻意追求文字了,離文字是禪,用文字也是禪,吟詩作畫者亦是禪。在這種風氣影響下,出現了不少學詩的僧人,同時亦有了習禪的詩人,學禪作詩兩不妨。尤其在江西輩出了不少著名的詩僧。宋人姚勉曾記曰:「漢僧譯,晉僧講,梁、魏至唐初,僧始禪,猶未詩也。唐晚禪大盛,詩亦大盛。」
唐以前詩僧人數很少,東晉至隋近三百年間,僅有詩僧三十餘人,而且作品寥寥。據《全唐詩》記載,唐詩僧共百餘人,詩作有四十六卷,並且其中絕大部分詩僧和僧詩都集中在大曆以後的百多年間。大曆是唐代宗的年號,從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唐代詩僧出現於大約西元七六六│八六六年之間。
洪州宗的創始人馬祖道一勢力逐漸形成,並且影響越來越大,是他居住在江西撫州和南康的三十年(七四二│七七三)間。尤其是唐代宗大曆八年(七七三),道一移居鍾陵(江西進賢)開雲寺,地近洪州,此後即以洪州為中心廣泛開展活動,直至去世。所謂的洪州宗正式成立於這一時期。其中與洪州直接有關係的代表詩僧有貫休和虛中。
貫休
詩、書、畫無不精通,而堪稱為一代藝術大師的貫休(八三二│九一二),俗姓姜,江西鍾陵(南昌)人。相傳貫休隱居在雲堂院期間,由於欽慕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趣,從而寫下了山居詩二十四首。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洪州禪的核心思想。〈山居詩二十四首〉其三:
難是言休即便休,清吟孤坐碧溪頭。三間茆屋無人到,十里松陰獨自遊。
明月清風宗炳社,夕陽秋色庾公樓。修心未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
修心修不到無心的境地,只能有讓諸萬事隨水飄浮的無奈感受。貫休意識到馬祖道一所謂的「心離妄念謂之無心」的境界重要性,強調因「無心」而得到的認識,於〈野居偶作〉又談道:
高談清虛即是家,何須盡佔好煙霞。無心於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
風觸花好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但令知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大道本來現成,觸目皆菩提,處處皆是道,落英流水無不是佛性的顯現。也就是「觸類是道」。悟時佛性是如此,悟後佛性還是如此。如果瞭解到這樣佛性的常在,那麼哪裡還會羡慕什麼塵世前程呢?
虛中
江西詩僧中,虛中也較著名。他是江西宜春人,他與齊己、棲蟾、尚顏等詩僧和鄭谷等文人雅士結交。他傳有《碧雲集》詩一卷。今存詩有十四首。其詩風主要恬淡而悠閒,代表作品是〈贈屏風巖栖蟾上人〉:
巖房高且靜,住此幾寒暄。
鹿嗅安禪石,猿啼乞食村。
朝陽生樹罅,古路透雲根。
獨我閒相覓,淒涼碧洞門。
此描寫了栖蟾上人禪房所在的周圍環境與其生活的情趣,與洪州禪所說的無造作、無是非、不執著、無心任運、無所追求、自由自在的無喜無憂無色無空的境界不謀而合。
除了上述的江西出身詩僧之外,外地的詩僧也到江西來活動,他們與洪州禪具有一定的聯繫,其中較著名的是靈澈與齊己。
靈澈
靈澈(七四六或七四九│八一六),俗姓湯,越州會稽人。自幼出家,少即從詩人嚴維學詩。《宋高僧傳》謂其與詩人劉長卿、皇甫曾「分聲唱和,名散四陬」。靈澈曾在洪州禪聖地之一的廬山東林寺和開元寺駐足多年,並與當時的江西洪州刺史韋丹結為至友。有一次韋丹嘗為思歸絕句以寄靈澈,靈澈以〈東林寺酬韋丹刺史〉詩答之:
年老心閑無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見一人?
這首詩針對批評當時光說不練,口口聲聲說休官好,但根本做不到真正「心閑身適」的士大夫與那些官場上失意的人。他的有些詩歌裡直接顯露出洪州禪宗思想。《全唐詩》錄存靈澈詩十六首詩,其中至少有五首與廬山有關,可見他對洪州保持著難以分割的特殊感情。
齊己
齊己(八六四│九四三?)是潭州益陽(一說長沙)人。但他曾經居住在江西新建縣西山盤龍寺和廬山東林寺。齊己多才藝,頗有詩名,與鄭谷、孫光憲、尚顏等詩人多有交遊唱和。在洪州禪的籠罩之下,他也主張吟詩作畫者亦是禪,同時在詩論上他強調了以禪入詩。齊己認為作為詩禪都是從外「象」參悟的。正是從「一氣不言」的物理中悟得詩意,這與禪悟得機制是相同的。他的這些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與道一的「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不謀而合。
「平常心是道」、「觸類是道」的洪州禪思想,影響到只知坐禪修行的出家禪師們的思惟意識,讓他們意識到吟詩作畫亦與修禪沒有兩樣。在這種洪州思想的籠罩之下,貫休、虛中、靈澈、齊己、皎然等著名詩僧齊名於世,傲然詩壇,為中晚唐詩壇帶去了一股新鮮的風氣,他們的詩歌不僅反映出洪州禪的代表思想,而且常以出家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抒發出他們心靈深處的奧秘。發之於詩,雖入於空靈,卻出於實際。在一定程度上衝擊當時詩壇,至今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借鑑意義。 (上)
本文收錄於《普門學報》
第三十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