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時代,看到書本中一堆「文字」就頭痛,總是要等到考試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背,考完馬上還給書本。中國禪宗初祖「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之教外別傳。非是教外別是一箇道理,只要明了此心不著教相,今若只誦佛語而不會歸自己,如人數他珍寶自無半錢分。」(出自《緇門警訓》大正四八、一○八○中)若學佛者以為誦經、拜佛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不把佛典文字的意義內化為自己的生活力量,則讀誦再多的經典(或說知識)也是枉然。
又《大乘寶要義論》說(大正三二,六九上):「如來以善方便假文字智隨為開覺。」此中的「文字智」是指什麼?《萬善同歸集》解釋說(大正四八,九八五下):「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離理無說,離說無理,…若依四悉檀及諸法共相,皆是可說,是以諸佛常依二諦說法,但得圓旨說即無過,若一向無言,何由悟解?」即知真理雖深奧難懂,但又不得不藉重文字來表達,否則個體是沒有機會解悟的。這些文字所記錄下來的佛陀教法,不是要人視之為物品來收藏;卻是為了提供後人有更多的學習方法,故《金剛般若經疏》說(大正三三,七五上):「文字即應身,隨機利益普現無邊。」
《法門名義集》又分析說(大正五四,二○○上):「文字般若以音聲言教詮提為體。文字非般若,何以名般若?一能生般若,二能詮般若,因中說過果故立般若也。」即知若無知識為基礎,創見是不容易發生的。
儘管非必然的關係,但基礎知識在各行各業是不能沒有的,不管是口授或文字流傳,「假文字般若,問答析理,顯示實相等。」此中問答析理可以發生在師生的語言文字互動,也可以出現在個體與自我的動態分析與答辯,這是學習上不可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