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福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作品--隨侍在側

彭惠玲 |2005.09.21
1444觀看次
字級

得獎感言
丟棄,對現代人而言是件多麼容易的事,垃圾場裡許多完好的家具、衣物,只因為陳舊跟不上時代就成為廢物。人們丟得順手,就越丟越膽大,流浪狗、流浪貓、棄嬰、獨居老人,暴殄天物也就算了,連生命都可任意遺棄。不想讓這世界變得冰冷,因此我寫下來,希望有更多的共鳴,多些關懷,多點愛,多點不捨的停留。

阿嬤走的那個深夜,我遠在台北的家門口飛來一隻螽斯常駐一天一夜不去。住家方圓幾公里內,高樓林立沒有一塊田野,不知它從何而來,又為何不去?也是因為不捨吧。

初試聲啼的我能夠得獎是個奇蹟,感謝福報及評審給我機會。有一種冥冥中的助力幫助我理出糾葛感傷的情緒,對於生命,我仍有不捨;對於死亡,我仍無法放下;對於那些躲在陰暗角落的生命,我們還有許多應盡的責任。

隨侍在側是臨終關懷,有時也是臨危的支持。然而,對某些生命而言,那卻是渴求。


走進一座號稱全市考核優等的養老院,一樓廳堂是挑高的屋樑設計,天花板上釘掛的燈飾讓整個大廳的視覺豪華明亮。大門邊長形的櫃檯上有一本進出登記本,看來似乎管制嚴謹。一個中年男子喊住我們請我們寫下資料,仔細一瞧這男子行動不便坐著輪椅,難道是他守著整個大樓門禁的安全嗎?心裡對優等的紅布條有幾許疑惑。

阿嬤住在八樓的女性住房,當我們走進電梯時,遇見一位身著粉紅圍裙推著餐車的服務阿姨,看見有家屬來便親切的問候:「來看阿嬤嗎?」我們輕輕的答禮微笑,卻不知如何和她聊下一句。電梯上升緩慢,氣氛有些凝濁。終於,電梯門打開了,我卻被眼前的景象愣住許久。

原是電梯出口的走道竟擺放著一架14吋電視,四周的光線被住房的隔間阻隔,陰暗擁擠,不若一樓的明亮寬廣。一群坐著輪椅的老阿嬤面對電視成行成列排排坐好,眼目盯著電視,而電視播放的卻是幼幼頻道的卡通。聽過「電視兒童」,卻不知在這頂樓陰暗的角落窩著一群「電視老人」。她們髮蒼蒼目茫茫,也許聽也隱約,有的雙眼無神,有的因肢體扭曲而歪斜著頸項,有的不斷發出無意義的呻吟,但卻都目不轉睛的看著與她們不相稱的卡通節目。難道她們藉此懷想著自己的孫子嗎?還是享受著返老還童的童趣,抑或是服務人員信手按下遙控器草率的敷衍。她們沒有抗議,好像一群順服的嬰兒。這樣的順服也許是一種不被尊重的習以為常。

一聽見電梯門打開,每個老人都轉頭望著我們,連歪斜頸項的也努力轉過餘光,眼中亮著期盼,定神注視我們數秒後眼光又落寞的轉開。她們期盼什麼?又為什麼落寞?一陣酸楚泛上心間,於她們而言,在盼望與失望之間竟只有數秒,那升起與落下的距離只有一瞬,卻已是老人長期孤單刻板生活中,心境上難得的起落。

轉進阿嬤六一○六住房,室內有些幽暗,十來個病床各屈躺著或坐臥著一名老人。人一到晚年外貌變得中性,個別的特徵也不見了,看來都是一個樣兒,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也總是一個樣兒難以分辨,原來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一致的,上天沒有偏待,人來,一個樣貌,將走時,也是同個樣貌。人生中,名利的爭戰計較,此刻看來似乎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循著聲音,找到阿嬤躺臥的位置,八十五歲的她,白髮蒼蒼,面容削瘦,已非我腦海中的影像。阿嬤四年前因輕微的巴金森氏症及腿骨折行動不便須專人照顧,被舅舅送來此地。當外孫子女的我們縱有不捨卻也無奈,母親三天兩頭向舅舅舅媽抗議他們不肖,自己又無法擔負起孝養之責,阿嬤的晚年就這樣被決定了。養老院的群體生活,阿嬤一直是過不慣的,但她是個善良的老人家,從不為難年輕人,雖然每問她住得好嗎,她都默默低調的搖搖頭,卻從未哭鬧爭吵改變現狀。認命大概是她自幼為童養媳培養來的人生觀吧。然而,她卻有很多很多的愛,至少在我的童年記憶裡,她是在父母離異的日子裡,每日煮上好吃的點心送來餵養我們這群外孫女的老人,每日午後走上幾公里的路,然後躲在我們放學的角落,招手把食物交給我們,滿足的看著我們吃完,卻又擔心被父親發現引來一陣爭吵或被驅趕。那樣的卑微,現在想來只有不捨與感恩。

聽見我們的聲音,阿嬤伸出顫抖的手問道:「妳,阿鈴喔?」她雖全身病痛,卻意識清楚,記性也好。許久不見,她仍記得住每個孫子女的名字和事蹟,也許疼愛過的是最難從記憶中塗抹掉的。闔眼了,腦子裡刻印的還是那串名字。

握住那雙顫抖不停的手,枯瘦嶙峋,緊緊的握住,希望能彌補一些她的孤獨與不安。顫抖是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之一,嚴重時無法進食,怎麼樣都無法將食物送進嘴裡。身,不能隨意,大概是老人尊嚴中最大的傷。健康的我們無法體會,只有親身歷經老苦,但到時我們未必能說,說了別人未必能懂。就像現在的阿嬤,也從不多說。過年時,大腿骨折上了石膏,她只能躺臥在床上由服務人員兩小時為她翻身一次。手臂脫臼,我痛過,大腿整個骨折岔開的痛,我無法想像。嚴重疼痛讓平日能忍的她扭動不安,幾次頻頻問身邊的人:「我轉過去好嗎?我ㄟ疼啦。」但兩小時翻一次身的程序,阿嬤被規定只能固定在一個姿勢,也就是她必須忍受一個痛點兩個小時。原來病痛讓人了解的是,此身非我有,可動不可動,能吃不能吃,由別人決定。痛到後來她只能喊著:「我要死了啦。」聽了悽楚外,我也聽出她內在對死亡的恐懼,阿嬤還未準備好面對死亡。

然而,這些哀嚎她也只敢讓我們聽見,這兒的服務人員從口音上判斷是東南亞的外勞,每天有繁重的工作量,沒有時間也沒心或無法聽老人說話訴苦。不過,人越趨老年,耐心傾聽是有效的心靈療藥。可惜,這裡沒有,只有家人可以給,但又有多少家屬能如此陪伴。生理的困乏可以補足,但心靈的孤單,對養老院的老人而言有如沙漠中渴望甘泉的旅人,舉目盡是烈日,光陰分秒過,身體的水分一點一滴被曬乾,直至枯槁,手握空瓶對日,仍不見甘泉。有許多老人渴望親人的探望卻抱憾而終。(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