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國大陸甘肅省河西走廊「四壩文化」東灰山遺址曾出土十六件青銅器,考古學者認為比中原地區出土的商周時代青銅器早,是大陸最早使用青銅器之地。
新華社報導,四壩文化是西元前二千年分布河西走廊的早期青銅時代文化。一九八七年考古學家發掘東灰山遺址,清理墓葬二百餘座,出土石器、陶器、銅器、金器等文物一千零三件,經測定,這些文物距今四千三百年以上。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對十五件銅器做鑑定,除一件是銅砷錫三元合金製品外,其餘都是銅砷二元合金製品。銅砷二元合金與鍛造加工是四壩文化銅器的鮮明特徵,不同於其他地點發現的早期銅器。中原出土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基本都是銅與錫合金的錫青銅。
青銅器基本分為銅砷合金、銅錫合金、銅錫鉛合金等幾種類型。在世界冶金史上,青銅時代之前存在一個冶煉和使用砷銅的時代。
青銅器最早出現在五、六千年前的西亞;中亞、西亞的青銅器含砷,中原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含砷很少。四壩文化普遍發現砷青銅,與西亞、南歐及北非早期銅製品相同,反映出四千年前,四壩文化有可能與外界存在連繫。
西方的冶煉、製造和鑄造成型等生產技術,就是透過河西地區的四壩文化、齊家文化等,傳入陜西、河南等中原地區,以至於後來發展成為商周時期發達的青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