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看別人拿美食,容易有樣學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完成一項研究顯示,看到別人拿食物的動作,腦部掌管食欲的「杏仁核」,以及掌管動作的「前運動皮質」會較為活躍,引發食欲並提高拿食物的執行力。
這份研究找十個正常體重、愛吃美式速食的大學生,至少十二個小時不進食後,看別人的手去拿美味的食物(如漢堡、可樂),及形狀、顏色相符的日常用品(如海綿、蠟燭)時,接受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然後讓這群年輕人在研究室裡飽餐一頓後,再看別人用手去拿美味的食物時,接受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
對照組則先飽餐一頓,再看別人的手去拿美味的食物及形狀、顏色相符的日常用品,並於前後各做一次掃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鄭雅薇指出,根據過去研究,杏仁核跟食欲有關。前運動皮質活化,則與動作執行相關,表示受測者準備要「出手」去拿。
她說,檢視兩組差異發現,飢餓時,看到美味的食物本身,杏仁核血氧濃度就會增加,看到別人用手去拿食物,不只是杏仁核,還有大腦前運動皮質的血氧濃度也會增強,當人們吃飽後,這兩個腦部區域的血氧濃度就變弱許多。
飽食者前後兩次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掃描則顯示,杏仁核和前運動皮質的血氧濃度則沒有明顯的變化。
整合這兩組受試者表現,可支持杏仁核和前運動皮質的血氧濃度變化,源自於受試者飢餓狀態改變。
該研究推論,人們的食欲是會受到別人影響。美食當前,不只會垂涎三尺,看到別人食指大動,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食指大動。難怪減肥節食的人,常很難抗拒電視廣告誘惑,更常因喜宴聚餐而「破功」,建議減肥者應避免聚餐或看美食節目。
這篇報告已被國際期刊(Cerebral Cortex)所
接受,研究團隊未來也將此研究運用於減肥、厭食症患者的偏差進食行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