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聖齋月 埃及辦天房帷幕特展

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 |2013.06.28
1410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外電報導】為迎接伊斯蘭教神聖的「齋月」,埃及亞歷山大博物館即日起舉辦「天房帷幕特展」,展示精美帷幕的製作方式和工序、金銀絲繡編織工藝,以及帷幕從埃及運送到沙烏地阿拉伯聖城麥加的故事。

該博物館館長默罕默德‧葉哈雅表示,天房帷幕工廠由默罕默德‧阿里於西元一八○五年興建,位於開羅海蘭市區。近百名來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專業藝師聚集於此,大家都把參與製作帷幕,視為沾吉、榮耀的工作。

帷幕工藝師上班時要穿潔淨的衣服,在拿針線以前,要集體誦讀《古蘭經‧開端章》,然後薰香。每個人面前,都有玫瑰香水洗手盆,工作時若手上出汗,就在盆裡洗手。

一八○六年,第一套由棉線、絲線、純金銀線編織而成的天房帷幕,於開齋節後,由朝覲商隊運往侯賽因清真寺(Al-Hussein Mosque,始建於十二世紀中,埃及最神聖的廟宇之一),進行加工縫製,蘇丹國王承擔當時的帷幕製作費。

一九三二年,天房帷幕廠遷到沙烏地阿拉伯的艾志亞歷市,每年向沙國提供天房帷幕,直到一九六三年,由於政治上的意見分歧,導致埃及終止向麥加供應天房帷幕。之後,由沙國財政部出資,在哲勒吳麗區新建天房帷幕廠,一九七九年,遷往麥加兆德區的新廠,一直延續生產至今。

天房 指引禮拜方向

據《古蘭經》記載:「天房(Kaaba,阿拉伯語意為方型房屋)是真主阿拉為世人創設的最古老清真寺,全世界的嚮導」。天房是麥加城聖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為全球穆斯林做禮拜時的正向,始建於西元前十八世紀,之後多次重修。天房大門高於地面約二公尺,大門對面的牆上有兩個標記,表明先知穆罕默德曾在該處做禮拜。至今,穆斯林進入天房後,也會在這兩個標記前跪拜。

天房外部罩著每年更換的黑色錦緞帷幕幔帳,以金線織繡《古蘭經》經文。罩覆天房的幔帳,始自阿拉伯葉門希木葉爾王國國王土伯爾。伊斯蘭教興起後,依照傳統也用帷幕覆蓋,每年更換一次。

埃及每年從開羅用專門的「邁哈米勒」(Mahmil,駝轎車),將帷幕運到麥加,起程和抵達時會舉行慶典儀式。但自瓦哈比派在麥加興起後,「邁哈米勒」被視為異端而廢止。

朝覲是伊斯蘭教的五大功修(念、禮、齋、課、朝)之一,全球界穆斯林朝覲人數逐年劇增,多達數百萬人。每年朝覲期間,沙國國王會率領大臣及高級官員打開天房門,舉行洗天房儀式,並邀請外國的重要朝覲者參加,場面莊嚴肅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