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邱立本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從台灣、香港看中國,都常常有一種誤解,以為這是一個社會主義、封閉、專制獨裁的國家。但其實神州大地是一個開放、充滿動力,也是一個非常資本主義的國度。它的市場活力,往往超越外人的想像,創造了一個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基礎建設最多的地方。
但在過去十年間,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一個民間社會的崛起。一九八○、九○年代在北京、上海,認識新朋友,第一個問題往往是:「你是哪一個單位的?」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公營的機構做事;每一個人的命運,生老病死,都和單位有關;都是在黨國結構下被安排。但到了二○○○年之後,情況就慢慢出現變化,愈來愈多人是在民營機構做事,或是在和公家經濟有關的私有化公司做事,脫離了過去的單位關係。
市場經濟的力量,釋放了民間的巨大動力,從自己創業到投身專業的領域,無論是在民營或是國企工作,都找到自己財富之門的鑰匙,打開過去不敢想像的生活境界。
關鍵就是龐大的中產階級出現。最新的估計,中國的中產階級,如果從平均月收入人民幣一萬元到八萬元來算,約在三億人左右。這也展現了中國巨大的購買力,以及新興的生活方式。
新的生活方式,就是重視經營自己的小天地,要會「過日子」。他們不少被調侃為「小資」,就是在物質生活的追求中,擺脫了過去意識形態的羈絆,揮別了黨國教條的束縛。他們敢於嘗試新的事物,對於舊有的政治論述和價值觀,都不屑一顧。他們喜歡到台灣、香港旅遊,甚至足跡延伸到巴黎、倫敦、紐約和全球任何好玩的地方。
因為中產階級就是有一個不同的世界觀,他們代表了中國社會的大多數力量,他們是社會的中堅,要和過去的「革命歲月」說再見,要展示今天中國的最新面貌。
最新面貌就從消費能力開始。最近讓全球震驚的「中國大媽」現象,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些剛富起來的中國「歐巴桑」,在國際市場搶購黃金,她們不管市場價格下跌的警號,勇於出手,動作快而狠,在各地「掃貨」。到目前為止,她們損失不少,但媒體訪問這些勇氣十足的大媽們,她們都表現得很大氣,認為根本不在乎短期的價格下跌,而是要看長線的投資。
這些民間社會的特性,在於開放的心態,人際互動非常密切。他們每天用「微信」,建立不同朋友的群組,互通聲氣,更會在大範圍的「微博」上與萬千網友互動,既談家國大事,也溝通一些個人的小事。民間社會不再是侷限在一個單位的細胞,而是進入了一個全國到全球的系統中,發揮現代網友的即時性,與世界的發展同步。
中國的市場與通訊的發展,改變了民間社會;而民間社會的力量,也改變了中國。這是觀察中國變化的的一個重要視角,也是發現中國變化的獨特角度;這超越了政治高層的權力變換,回歸民間的生活面,發現中國發展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