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血癌的邵姓女病童,好不容易比對捐骨髓者有兩人完全吻合,卻因兩位「善心人士」相繼反悔,邵童不得已接受另一位不完全吻合捐髓移植,產生排斥現象不幸病逝,令人遺憾又感慨。
周大觀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表示,三年來已有二十位配對相符捐骨髓者反悔,造成眼睜睜看著血癌寶寶送命的憾事,籲請政府提供捐髓者更多的支持和獎勵,研究提高法律約束力,讓反悔情事不再發生。
為何有那麼多捐骨髓者躊躇反悔?周創辦人、病童及家屬跪求救人,卻仍無法讓他們回心轉意?主觀及客觀上反悔原因,值得基金會或慈善、醫療機構探討,找出癥結,對症下藥。
明文提高法律約束力,恐讓有意捐髓者卻步,目前並不適宜。回歸了解「捐髓救人」基本意涵,加強灌輸捐骨髓的醫學知識,應是讓捐骨髓者堅持「一本初衷」的不二法門。
易言之,鼓勵民眾簽立骨髓捐贈同意書的同時,應將捐骨髓利弊、對於健康的影響,以及反悔將造成需要者「從希望變成絕望」的遺憾後果等,全部說清楚、講明白,讓捐贈者深思熟慮後自主決定,志願奠立如邵童最後畫作所言「捐髓救人,天天快樂」的使命感,應可避免變卦反悔的無奈。
紀大寶(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