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十二年國教從「全面免學費」改為「部分排富」,政策一再調整,引起社會各界的非議。六月十四日,行政院長江宜樺到立法院報告十二年國教政策。不僅在野黨立委抨擊,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質詢時也指出,國教入學制度太過複雜,已經造成學生家長普遍不安。江院長答詢時,公開表示道歉。他說,推動十二年國教,因制度改變得相當複雜,引起家長、學生不安與疑慮,他身為行政院長,願意概括承受,「感到非常抱歉」。
江院長公開道歉時,在立法院臨時會上列席的教育部長蔣偉寧,一度摘下眼鏡,低頭用力揉臉,顯示他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在行政院長道歉、教育部長低頭的這一刻,他們心中作何感想,我不得而知。可是,作為台灣教育的長期觀察者,我認為:在這一刻,他們兩位不僅應該追究,到底是誰規畫出如此複雜而又荒謬的制度,而且應當思考如何讓國家教育研究院發揮應有的功能。
當年「教改」啟動之初,《教改諮議報告書》中有一項十分理性的建議:成立「國家教育研究院」,任何教育政策在正式實施之前,必須先做審慎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教改」啟動之後,教改的主導人士立即將這項建議置諸腦後,他們憑自己的浪漫想像,再加上個人利益的考量,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教改政策,台灣的教育也淪落到不堪聞問的地步。
去年在國科會首屆「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上,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指出台灣教育的四大危機:人才供需落差、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培育不符需求、國際人才競逐失利。這四大危機無一不是「教改」造成的後遺症。他表示,台灣一年有近三十萬名大學、研究所畢業生,大多是「高不成,低不就」,到業界不會操作機器,也無法做尖端研究。
管中閔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當前「悶經濟」的癥結所在。台灣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唯一最可貴的資源就是人力。可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卻是日以繼夜地在糟蹋人材!
二○一一年,國家教育研究院開始正式掛牌運作。按理說,面對如此嚴峻的教育情勢,國教院應當針對每項迫切的問題,擬訂出兩、三項具體的解決方案,供政務官做理性的抉擇。不幸的是,從教改啟動以來,教育部已經被一幫「官學兩棲」的「學官」牢牢掌控,國教院雖然養了六、七十位研究人員,他們的主要任務卻不是在做「政策研究」,而是在「發包計畫」,找跟教育部「關係良好」的人,來做些不痛不癢的「實徵研究」,替「學官」們培養人際關係。
十二年國教「因材施教,適性揚才」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可是,在這幫「學官」的掌控下,教育部官僚擬訂出來的計畫,重點不是如何在教材、教學方面下功夫,以落實這樣的政策,而是在入學方式上作文章,搞出一套複雜無比的入學制度。教育部長上台後,只能「按表操課」,根本沒有政策選擇的空間。這種計畫一旦公布,部長便如同遭到綁架,只能一路修改、一路道歉,最後是把行政院長拖下水,大家一起遭殃。
上一個月,我曾經在本欄發表過一篇文章〈政務官的基本素養:知所進退〉。江院長道歉之後,我仔細思考多年來教育部的決策方式,我認為:蔣部長應該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整頓規畫教育部計畫的官僚系統,同時要求國教院發揮「政策研究」的功能。否則,再多的政務官恐怕都會讓這套官僚系統「消費」掉,台灣嚴峻的教育問題也永遠無法獲得解決。蔣部長不知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