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邀通訊社、報紙、雜誌、網路新聞、廣播及電視等三十餘媒體主管和記者,大陣仗完成兩天一夜「能源之旅」,訪視各項能源設施,夜宿核三廠,行政院長江宜樺及有關官員浩浩蕩蕩同行,這是台灣核能電廠史上第一遭,也是馬總統上任五年來少見「大動作」。
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強調,馬總統希望透過與媒體互動,讓媒體了解政府的能源政策、各種能源選項及政府在再生能源方面的努力,至於核四廠是否續建,馬總統沒有預設立場。
核四廠是否續建鬧得沸沸揚揚,是否廢核更成了政治議題,馬總統為了平息爭論,用心良苦,大陣仗邀媒體進行「能源之旅」,希望能有公平客觀的論點。但在「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台灣社會,能否發揮作用,有待觀察。
核電是專業的問題,核四的存廢本應回歸專業,尊重專業,但在情緒多於理性,外行凌駕內行的氛圍裡,幾乎無法理性探討,只看誰的聲音大,誰的動員力量強,民粹高於一切,連官員、民代都不敢違背,造成真假不分,是非不明。
無論聽證會、公聽會,專家學者苦口婆心分析說明,甚至警告,依舊「你說你的,我信我的」,各有立場,各有堅持,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永遠在原地踏步。這次「能源之旅」會有多少改變,多少作用,一般人都抱懷疑態度。
最近有一本探討台灣教育的新書問世,重點就提到台灣的教育長年來強調個人競爭,不求團隊合作,像層層考試,就以排名序,拚得你死我活,好像別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阻礙,隨時提防別人的超越,更見不得別人好。
現在是講求團隊的時代,像核電問題關係這塊土地上每個人的生存,就應集體發揮智慧,理性而冷靜討論,找出一個最好的公約數,而不是「你扳倒我,我扳倒你」,不管你死我活,結果都成了輸家,國家也因而停滯不前。
莆田客(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