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滄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成立五周年,日前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任道斌發表專題演講—「望鄉之文人‧東渡之傑作」,介紹江戶時代(十七至十九世紀),中國僧侶和文人對日本宗教、儒學、繪畫、建築、音樂等產生的深遠影響。
十七世紀中期,滿清入主中原,住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的僧侶、文人、學者、商人,紛紛東渡日本避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首推「釋」隱元、「道」陳元贇、「儒」朱舜水。而當時日本幕府推崇佛教,廣建寺廟、善待僧侶,是理想的弘法之地。
長崎的興福寺、福濟寺和崇福寺被稱為「唐三寺」。興福寺建於一六二三年,是當時來往於南京及長崎之間的船主,祈求平安和祀奉海難亡者的寺院。之後,漳州和福州人籌建的福濟寺、崇福寺先後落成。這三座寺院除了供奉傳統的佛菩薩,還設有媽祖堂,並禮請中國僧人擔任寺院住持。隱元隆琦、木庵性瑤、東皋心越等都是當時應邀前往駐錫的高僧,還有擅長建築、雕刻、醫術的徒眾隨行。
隱元禪師不僅精通佛法,且博學多才。當時日本禪宗停滯不振,長崎興福禪寺住持逸然派人到福建黃檗山邀請隱元東渡傳法,先後邀請四次,隱元為其誠意所感動,毅然東渡,受到日本僧信熱烈歡迎。一六六一年,他用後西天皇賜地,在京都附近宇治建立日本黃檗山萬福寺,創建日本禪宗三大派之一黃檗宗(另外兩派為臨濟宗和曹洞宗)。一八七三年,明治天皇御賜「大光普照國師」稱號。
浙江籍的逸然性融於明末赴日後,在長崎興福寺出家並任第三代住持,是知名的畫僧,存世作品近九十件,大多為佛教人物圖,包括〈釋迦圖〉、〈佛涅槃圖〉、〈羅漢渡水圖〉、佛道儒〈三教圖〉等,今收藏在京都萬福寺、京都國立博物館、長崎博物館、神戶美術館等地。
杭州陳元贇,號既白山人,擅長拳藝、詩文、書法、醫術,遺著有《既白山人集》、《虎林詩文集》、《老子通考》、《升庵詩話》等。餘姚朱舜水的儒學造詣深厚,主張「實理實學」,被德川光國尊為賓師,而且擅長詩歌和園藝,曾經在江戶(今東京)設計「後樂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