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報導】位於大陸山西與河南交界處的王屋山,是九大古代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風景區研擬建設道教學院、道教養生基地,打造宗教文化旅遊品牌。
王屋山距濟源市區三十多公里,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因山形如王者車蓋,故稱王屋山,相傳為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名曰「天壇」,世稱「擎天地柱」,也是「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計畫移走的兩座山之一,是座融合文化、自然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被尊稱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漢魏時已名列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曾吸引許多道士來此修煉,相繼建成紫薇宮(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所建,是王屋山最重要的道觀)、陽台宮、清虛宮、迎恩宮、十方院、靈都觀、王母洞等規模宏大的宮觀,成為道教中心。
據碑刻、地方誌書和文人文集等文獻記載,在金元時期,濟源地區的道教發展,無論從活動層次,道觀的規模、數量,參與者的身份等級,對當時及後世都有卓著的貢獻與深遠的影響。
曾任濟源鐵岸龍祥萬壽宮和紫微宮住持的道士宋德方,是當時最活躍的道士,他拜長生真人劉處玄學道,後又拜玉陽真人和長春真人丘處機為師,所謂「三燈傳一燈,一燈續三燈」。他在道教史上最大的貢獻是主持重新刊刻印刷《道藏經》,不僅如此,他還廣募資金,增修擴建宮內尊殿祖堂,並增加廟田,供養清靜無為修真之士。
此外,當時還有一名道士秦志安(號通真子),他補完訂正三洞四輔一萬八千萬餘篇,同時編撰《金蓮正宗記》,記述全真教派北五祖七真人修道成仙故事,並與《煙霞錄》、《繹仙》、《婺仙》等俱收入《玄都道藏》,成為後世研究全真道人物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