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灝綜合報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馬西沙研究員主編的《中華珍本寶卷》(第一輯),日前在北京舉行新書發表會暨研討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計畫出版五輯《中華珍本寶卷》,每輯十冊,不僅具有宗教的經典性,而且具有古代書法、繪畫、版刻的藝術性,是研究中國宗教史、通俗文學、宗教藝術的重要參考資料。
專家表示,現存寶卷有一千五百餘種,不同版本多達五千種,是繼《敦煌文書》、《中華大藏經》、《中華道藏》之後的大型宗教文獻資料集。《中華珍本寶卷》則從中選出年代久遠、內容豐富、有研究價值的孤本、珍本,影印出版,其中多數寶卷為首次出版。
「寶卷」是以藝術形式傳播宗教思想,與變文、變相有著密切的關係,是研究民俗文學的重要材料。最初的寶卷是佛教徒向世人說法的通俗經文,或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世俗故事為藍本,大部分寶卷是從變文、講經文演變而來。元、明時代的寶卷與唐、五代的變文、講經文,已有大幅不同,如所包含的內容更為豐富,內中詞曲更多,故事情節更為曲折,社會功能也更為複雜。
明、清時代,正統的佛教、道教走向衰落,而新興的民間宗教教派則大批湧現,成為當時民眾信仰的主體,這些教派的教義載體就是寶卷。因此,要研究近古民間宗教信仰,寶卷就是最基本的資料。
寶卷也是研究藝術史的重要資料,不僅具有宗教的經典性,而且具有古代繪畫、書法、版刻的藝術性,是研究宗教藝術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一九二○年代,顧頡剛、胡適等學者開始研究、搜集寶卷,日本等國外學者也在寶卷的編目與考證方面有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