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批典藏在印尼國家檔案館的台灣史料,沉寂三百五十多年後,行政院原民會昨天以特展展示。
二○○二年荷蘭海牙檔案員在雅加達的印尼國家檔案館,發現十七世紀荷蘭人到福爾摩沙的檔案,當中描述許多台灣原住民的歷史,喚醒一段塵封的台灣史。
在台灣西部平原三大語區新港語區、華武語區、放索語區的教會檔案裡,有各部落母語教學、外語教學調查報告,有選派原住民到荷蘭讀書的提議,還有針對酗酒的荷蘭籍教師的指控等,一頁頁鮮活的歷史,都是失落已久的台灣記憶。
十七世紀荷蘭統治台灣南部所留下的史料可謂吉光片羽,十九至二十世紀的知名學者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興索(W.A.Ginsel)、中村孝志等人,研究這段歷史時每有「文獻不足徵也」之歎。
去年四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率團訪問印尼,在外交部駐印尼代表處的協助與安排下,文化園區管理局與希拉拉喜中心簽署文化合作備忘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促成印尼國家檔案館這一批珍貴文獻重返原生地台灣,為台灣史填補缺頁。
備忘錄簽署後,歷經半年多協調,印尼國家檔案館將三卷檔案共六百七十三頁逐頁掃瞄建檔,並將電子檔以及文獻使用權贈送原民會。
孫大川表示,原民會不只服務當代原住民,更要為以後的原住民累積屬於他們的文化資產。「歷史機遇—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檔案重現台灣特展」即日起至六月二十一日,在原民會一樓展示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