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報告書初稿出爐,報告書提出警訊,一個學生要能獨立閱讀,最基本的識字量應為二千七百零八字才夠,調查發現,國三學生的平均識字量才一千八百四十六字,連衛生所的公告都看不懂。這種識字率偏低現象讓人擔憂,花東等偏遠地區更形嚴重。
媒體報導,目前國中、國小的國文課節數逐年減少,原因為了增加品格教育、生命教育及兩性平等等課程。雖然這些課程很重要,但若國文程度太差,豈不本未倒置。
小一、小二字詞練寫也大為減少,原本一個字詞要寫一頁,現在改為寫兩行就可以,若寫字不紮實,識字量又萎縮,一定會影響往後文章的閱讀能力,文章的理解能力也一樣會下降,作文能力就更不用說了!
無可諱言,識字能力乃是閱讀及寫作的平台,國文修習亦是國學素養的根基。現代學子因過度依賴手機、電腦,連正確寫出筆畫的字都有困難,就別怪錯別字特別多。
筆者認為,為讓學子之國語文能力不斷提升,教育當局應該適度增加國文教育;多舉辦國語文及識字率競賽。
更應鼓勵學生多查字典,否則將難以適應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社會。
宋隆俊(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