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一家出版社和一所大學 ──思索張元濟對蔡元培說的那句話

張作錦(聯合報顧問) |2013.05.16
827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張作錦

聯合報顧問

在第三十七屆金鼎獎頒獎現場,見到很多出版界的朋友。

我常常想,出版業基本上是個手工業或半手工業,工作很辛苦,也很難賺錢。尤其現在書市不甚景氣,經營更是困難。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出版界人士,堅守崗位,不離不棄,兢兢業業的繼續努力呢?

想來想去,除了他們有使命感,想把他們的心力貢獻給國家社會人群之外,實在找不出更好的理由。

提到使命感和奉獻精神,就不由想到清末民初的大出版家張元濟先生。張元濟進士出身,在北京任總理衙門章京。是時國家命運坎坷,外國不斷大軍壓境,中國不斷割地賠款,但朝廷上下徒有議論與譁然,卻無有效的救亡之策。「大廈將傾,群夢未醒,病者垂斃,方藥雜投。」張元濟以這十六字形容當時中國的景況,也可見他心情的沉重。於是他開始重視西學,學習英文,並與友人合辦「通藝學堂」,推展新式教育。

戊戌政變,「六君子」死難,康梁出走,一批被視為「新黨」的朝臣「革職永不錄用」,張元濟是其中之一,他乃攜家南下上海,因上海乃「新學樞紐之都」,可以做他想做的事。

到了上海,由李鴻章推薦,盛宣懷延攬,他出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編印「政學新理有用之書」。也集資辦了一分《外交報》,「使內地之人周知四國,捐除鎖國之見,免受物競之慘」。

張元濟一向主張教育為立國之本,這時更認識到,「精英教育」雖然有價值,但中國今天更需要普及大眾的「平民教育」。這樣的教育需要一個「載體」,一個「傳播工具」,於是他投入後半生全力為之、生死以之的大事業──《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原只是一個簡陋的印刷廠,承印一些商業傳單廣告之類,生意很差,原來的主持人邀請張元濟加入。張元濟入商務,很多朋友反對,認為他不應該放棄譯書院這樣的「高尚職業」,尤其不應和盛宣懷這樣如日中天的人中斷關係。

但張元濟有他的理想,加入商務後,大力改革擴張。他出版新式教科書,使學生能得到新知識;翻譯西方名著,介紹外國的新思想和新制度;又創刊各種各樣的雜誌,供應給各行各業的讀者;當年他宦遊京師,識人甚多,這時他把全國第一流的學者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之、顧頡剛、任鴻、陶孟和、竺可楨、朱經農等等這些人,都網羅來協助商務工作。到了對日抗戰時,商務已成為全國的文化重鎮。對於中國走向現代化,商務不僅有啟蒙的作用,更有推進之功。

張元濟曾經寫信給蔡元培說:「出版事業可以提攜各類國民,似比教育少數英才為尤要。」張元濟的話是對的。一所大學的學生不過幾千人,但出版社的讀者可有幾百萬、幾千萬人。一所大學只能教學生四年、六年、八年,但出版社的各種讀物能教導讀者一輩子。

幾年前我到上海,專程去參拜「張元濟先生故居」,在小庭院裡徘徊很久,仰望日光雲影,撫摩一磚一樹,心往神馳,滿懷感恩。斯人已去,盛德長留。

在台灣,常聽人說「文化立國」、「軟實力」這類話。但如無出版業的人文啟迪、思想通化、精神提升,如何能實現那些想望?

一位出版界朋友曾對我說:「很多行業一遇困難就要求政府融資、減稅等等,你有沒有聽說出版業提過這樣的要求?」

他們沒提過,是他們的風骨,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困難。而那些困難,也並非不值得注意。更重要的是,他們如果提出,有人理會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